1月9日,周二。投資市場有句老話叫「眾地勿企」,愈多人認定穩賺,最終每每慘賠;相反,看似冇運行的交易,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厚利。以去年為例,Buy China屬於前者,而加密幣乃至美股則屬後一類。
有時候,敗因不在「共識」背後的假設,諸如中國經濟疫後強勁復甦、激進緊縮危害美國經濟、息差擴闊利好銀行、加密幣醜聞百出永難翻身,每種說法俱言之成理,反駁殊不容易,多數投資者根據同一思路布局,可謂順理成章。然而,一年過去了,結果與預期完全兩樣,逆公眾智慧押注者成為贏家。
如今回望,美國經濟毋懼連環加息,強韌性超乎想像,淡友眼鏡碎滿一地。在地球的這一端,投資者去年初對內地解封後經濟表現信心滿滿,外資紛紛轉軚睇好,卻嚴重低估內房債務危機殺傷力、高估中央救市積極性,眼見經濟和股市深受拖累,結果連信心都輸埋。
現在說這些無疑事後孔明,可是歸根究柢,所謂「冇得輸」的交易,實則充滿變數。2023年初,市場異口同聲「東升西降」,中港股市強勢卻僅曇花一現,年終結賬跑輸全球。當中的教訓是,任何「共識」皆不能照單全收,即使信心十足,分散風險不可或忘。
反過來看,同一道理也適用於美國。去年初,深信衰退迫在眉睫的經濟專家十有七八,對孳息曲線倒掛警報功能沒半分懷疑。事實令他們大感尷尬,等吓一年,等吓又一年,唯有寄望時間最終證明一切。那不代表美國經濟必能逃過衰退,但因害怕硬着陸而拒絕投資,錯失機會條數好襟計。
冷手執個熱煎堆
結果跟想像大相逕庭,案例遠不止此。回顧整個2023年,從美國地區銀行到今天炙手可熱的新興市場印度,實際情況與投資者印象大有出入,當中有人獲形勢之助,冷手執個熱煎堆;有人眼光獨到膽識過人,善用逆向思維大獲全勝。
聯儲局為遏通脹進取加息,銀行滿以為淨利息收入得以改善,業績報捷可期。萬料不到,債券持倉的未實現虧損(unrealized losses)同時曝光,火頭一發難收,由矽谷銀行(SVB)、Signature Bank一直燒到First Republic Bank,連串倒閉事件觸發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銀行危機,最後雖因政府火速介入及聯儲局設立緊急貸款設施而受到控制,並未釀成大禍,惟中小型銀行持續流失存款,問題離真正解決尚遠。
猶記得,地區銀行去春連環爆雷之前,投資機構極度看好這個板塊,重倉銀行股的基金不計其數,加息竟然好事變壞事,着實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可是,有人愁就有人快活,事件造就了兩大贏家。
第一個是摩根大通,該行以協助穩定美國金融體系為名,以微不足道的代價,從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手上接收了First Republic Bank的資產、存款、分行和客戶,繼2008年金融海嘯賤價收購投行老字號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後,摩通CEO戴蒙(Jamie Dimon)再度以白武士身份,為壯大業務締結「筍刁」。
第二位贏家是Oakmark Select Fund創辦人Bill Nygren。此君早着先鞭,於矽谷銀行對手First Citizens Bank以折讓價收購矽銀資產前出手,3月大舉增持First Citizens。
該行股價曾在一天內暴漲50%,隨後數月再飆五成,直接造就Nygren旗下基金綻放異彩跑贏大市。
回說亞洲,印度股市連漲8年兼破頂,市值逼近港股,華爾街向來看風駛舵,這邊廂Buy China失利,馬上大力吹捧印度,Buy India成為最熱門的投資概念。
該國風頭一時無兩,但回想去年1月,當時仍是亞洲首富的印度煤礦大亨阿達尼(Gautam Adani)創立的阿達尼集團,慘遭沽空機構Hindenburg瘋狂狙擊,「罪名」包括明目張膽操控股市、長期進行會計詐騙等,系內公司股價全線插水,阿達尼身家勁縮之餘,整個印度股市也受其牽連蒙上陰影。
該國最高法院被迫介入,連政客亦出面力挺,爭相替他在海外說項。擾攘數月後,法院近日下令當地監管機構3個月內完成調查,阿達尼對判決表示歡迎,事件看來告一段落,相關股份和債券早就顯著回升。
變數永遠比想像多
印股當時得令,大戶散戶對一年前才爆發的「醜聞」似已淡忘,惟這個新興市場究竟還潛伏着多少風險,真相恐怕要到東窗事發後才會大白。新年新氣象,贏開的會否再贏,輸怕人的能否絕地反彈,變數永遠比想像多,正因如此,才要時刻謹記分散押注對沖風險。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