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告別熊BB 第二注更狠

4月9日,周四,本報「信析」早前有篇文章用了一個老畢首次聽到的字眼——熊BB——我十分喜歡。在下並非「返老還童」,所以Like爆,全因股市走勢視乎從哪個角度解讀,所謂牛熊,從來不是鐵板一塊。以交易者/投資者的眼光觀之,執着於哪種解讀才正確,無異於讀死書讀書死,對爭取回報有百害而無一利。

先來回答一個簡單問題:美股於個多月內瀉逾三成,是否意味牛市結束?以一般人接受的從高位回落20%即陷入技術熊市,標普500指數自2月19日收市高位3386.15直插至3月23日的2237.4,跌幅達34%,說牛市已死自無不妥。

然而,1987年股災,標指亦曾挫逾三成,但人們從來唔講美股1982至1987年牛市,又或1987至2000年牛市,只會談論1982至2000年牛市,彷彿1987年股災從未發生,十八年升市一氣呵成。難道就如「信析」所言,熊BB閃遁後冇影?

在老畢看來,那是因為史稱「黑色周一」的冧市發生後,標指不足兩年便收復所有失地兼創歷史新高,1987年震驚全球那一跌,改變不了大趨勢。在下不知這算不算bear market in a bull trend,反正對我來說,什麼名號都不過是「標籤」而已,即使認同牛市已死,也不代表不能復活。執着於這些無謂爭拗,有意思嗎?

歷史沒有如果

「標籤」所以觸動人心,全拜媒體影響力非同小可所賜。牛市已死、熊市降臨,一天到晚喊着這些口號,足以改變許多人的投資行為,就連自認股壇老手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釗活(James B. Stewart),也被熊BB玩弄於股掌之中,氣憤到要在《紐約時報》撰文發洩
封城閉關、社交隔離,凡此種種,聞所未聞。

3月起全球嚴格執行此等措施,許多人恐怕連2月是什麼世界亦印象模糊,對這個多月來發生的事卻畢生難忘。單看GDP收縮幅度、失業率等表象,投資者(尤其淡友)極易得出大蕭條重臨的結論。可是,真的讀過當年史實,你可能忍不住問:倘若胡佛總統、美國國會和聯儲局一如今天的華府、參眾兩院和央行般力挽狂瀾,大蕭條是否能免?

背馳訊號更可靠

關鍵是,當年的決策者非但見死不救,聯儲局反而收緊銀根,政府則大幅縮減開支,本已嚴峻的形勢焉能不雪上加霜?歷史從來沒有如果,但知道大蕭條實況仍是有好處的,比如你會問:疫情下經濟「休克」史無前例,惟救市力度和寬鬆政策同樣前所未見,所謂放水容易收水難,疫情逐漸受控、百業局部「解封」,不等於穩經濟措施很快便會撤回。基於這點判斷,老畢要跟謹慎、懷疑的看法唱唱反調,押注股市近日升勢不是一次超賣反彈,第二注應比第一注更狠!

以道指收市水平為準,新冠疫潮低位為3月23日的18591.93。經過近日反彈,以本周三收市23433.57計算,道指由低位累漲4841.64,幅度剛好26%。遲至最近一兩周,主流意見仍認為美股要再試3月下旬低位,可是道指目前離18591點已達5000點,堅信上述情境必然發生者縱不轉軚,壓力也會愈來愈大,皆因道指再試低位意味從現水平跌足兩成,那得「寄望」恐慌1.0式劇烈波動捲土重來,可能性自然不容抹殺,但等極都等唔到第二隻腳,眼見個市升吓高啲升吓又高啲,大家覺得投資者會點做?

猶記得,美股2009年3月9日見海嘯底,當天《華爾街日報》仍大字標題道指要下試5000點,惟媒體視而不見的是,早在2008年10月,紐約證交所新高-新低指數已見了低位,比大市足足快了五個月,此後一底高於一底【圖】。

熊市去到尾聲,主宰指數表現的大型股成為最後一批沽售對象,但基金經理等專業投資者會偷步買入反彈潛力較強的「殘股」,新高-新低指數先於大市見底完全正常。這類背馳現象往往比硬綳綳解讀技術指標可靠。這次又如何?紐交所新高-新低指數3月11日已見近期低位,較道指和標指快了12天。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432891/%E5%91%8A%E5%88%A5%E7%86%8ABB+%E7%AC%AC%E4%BA%8C%E6%B3%A8%E6%9B%B4%E7%8B%A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