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畢老林 : 大事回顧過眼雲煙 正面解讀股市無常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642030/%E5%A4%A7%E4%BA%8B%E5%9B%9E%E9%A1%A7%E9%81%8E%E7%9C%BC%E9%9B%B2%E7%85%99+%E6%AD%A3%E9%9D%A2%E8%A7%A3%E8%AE%80%E8%82%A1%E5%B8%82%E7%84%A1%E5%B8%B8

"關鍵是,要享受股票長遠優於其他資產的回報,就必須對短期波動有足夠承受能力,若自問做不到這點,從資產配置着手求取平衡,比信賴投行預測靠譜得多。*

 

11月23日,周一。還有一個月左右,驚心動魄的2020年便走進歷史,中外媒體做全年大事回顧,捨疫潮恐怕無甚足觀。從這個角度看,新冠疲累也是一種症狀。

特朗普「佛系抗疫」無知失責,把病毒疫苗於他任內開發成功視為個人建樹,更是徹頭徹尾偷換概念,厚顏無恥莫此為甚。諷刺的是,對投資者來說,以不變應萬變不失為最有效的抗疫策略。

短期表現像狂牛

每年要事重溫,基於新聞已不再「新」,讀者大都過眼雲煙,漸漸變成聊備一格的例行公事。今歲不論政、經、社會以至金融市場皆由疫情主導,能從回顧中「帶走」的有用訊息只怕更少。然而,歷史總是以不同形式提醒投資者,股市短期表現可以活像一頭狂牛,惟那不等於股民要像狂牛一樣投資。

參考歷史數據,1928至2020年(截至上周五收市),標普500指數每年頂至底最大跌幅(maximum drawdown)平均為17%。仔細劃分,美股在這93年間差不多每年都經歷至少5%跌幅;5年中有3年至少挫10%;4年有一年下滑兩成。至於大插30%與40%以上的股災,分別每10年及20年就會發生一次【表1】。

在接近百年歲月裏,美股只在1992至1996年從未經歷10%調整,持續時間最長,而整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史稱「大穩定」(Great Moderation),股市回報也以這10年最可觀。

今年2、3月股災期間,標指於短短四五周內從歷史高位狂瀉34%,截至當時為止,由年初起計跌幅亦超過三成,此後八個月的事,人盡皆知。假設餘下個多月變動不大,2020年美股極可能創下史上最匪夷所思的大翻身。這樣說並不誇張,皆因近百年來除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大崩盤),標指年內瀉逾三成惟全年仍能錄得升幅,就只有今歲了【表2】。

誰亦說不準餘下一個月局面會否改變,但即使最樂觀、最大膽的投資者,3月時也不敢打賭美股此刻跟年初比較會錄得雙位數升幅吧?

參考這些統計,目的不在期望情境重演,更不應把歪理當成因果,例如瘟疫對股市有利之類,而是透過觀察數據異同,認清2020年既有非常獨特的一面,但驚嚇與驚喜交替出現,新的牛市在悲情中誕生,放眼歷史卻屬常態。

驚嚇驚喜交集

根據【表1】,1928至2020年,美股有63%年份至少從高位滑落一成。屈指一算,93年裏佔59年,惟更重要的是,當中多達60%案例全年仍能錄得正回報,而年終升幅以雙位數計的也有40%。

話得說回頭,年內曾瀉逾三成惟全年不跌反升,九十餘年來僅見於1987年。今歲有很大機會歷史重演,但閣下可知道,1987年美股最終所以能力保不失,全賴「黑色星期一」之前累漲多達四成,即使10月出現史上最大單日跌幅,驚濤駭浪下全年仍險獲約半成回報,跟2020年標指從低位回升六成多兼且破頂屬兩碼子事。

資產配置求取平衡

歷史從來不會簡單地重演,可是花點時間研究數十年乃至百年股市軌跡,縱使不能改變投資者於驚恐中總以為什麼都做一些便能脫險的心態,至少有助從另一角度理解股市這頭狂牛,避免在每次震盪發生時為做而做、好做唔做。

大多數人都希望能預知未來,投行樂於年頭估年尾,非因對預測信心十足,而是不這樣做無法滿足股民需要。

關鍵是,要享受股票長遠優於其他資產的回報,就必須對短期波動有足夠承受能力,若自問做不到這點,從資產配置着手求取平衡,比信賴投行預測靠譜得多。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