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有糊就食唔妥就走 炒比特幣要接地氣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646721/%E6%9C%89%E7%B3%8A%E5%B0%B1%E9%A3%9F%E5%94%94%E5%A6%A5%E5%B0%B1%E8%B5%B0+%E7%82%92%E6%AF%94%E7%89%B9%E5%B9%A3%E8%A6%81%E6%8E%A5%E5%9C%B0%E6%B0%A3

 

11月29日,周日。加密貨幣熱潮再起,本報「信析」上周四大字標題〈比特幣破頂在望 波幅巨小心風險〉。言猶在耳,Bitcoin當天便從萬九美元樓上暴挫一成多,萬七關口一度失守。「信析」的告誡可謂來得合時,但比特幣素以波動劇烈聞名,破頂未遂快速掉頭,說不定就像日本動漫電影《鬼滅之刃》裏的妖魔那樣,手足被斷也可極速再生,不消片刻又回復強橫戰鬥力。

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許多人覺得,與2017年底大狂潮【圖1】相比,Bitcoin此輪升浪似乎少了人講,這未免高估群眾理性,也太看得起面向公眾的傳媒了。三年前,加密幣仍是新鮮事物,多數人聞所未聞,縱使聽過比特幣的名字,所知亦極其有限,到了媒體鋪天蓋地日夜報道,泡沫離爆破已不遠。這次感覺上之所以沒三年前熱烈,恐怕跟2017/18年不少炒家親嘗接火棒滋味有關,賴過嘢唔敢講才真。

若說本輪升浪有什麼不一樣,老畢認為美國「女股神」Catherine Wood一類當紅炸子雞加把嘴起勢吹,揚言比特幣價格有望漲至四五十萬美元,而傳媒這次重點提及機構投資者參與態度相對積極,散戶心理上較為踏實,同樣是貪,2020年比2017年彷彿更有把握。

在下對投資、投機與賭博從不「厚此薄彼」,經常強調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泡沫本身並不可怕,資產有勢追波逐浪更是獲利的高效益途徑,從這點着眼,買賣比特幣跟炒股炒滙並無本質上的分別,關鍵在於參與者有沒有良好風險管理。最不應做的是把加密幣變成一種「宗教」,陷身其中而不自知,漸漸被那些在其他投資領域輸無可輸的「意見領袖」薰陶,一旦成為cultist,頭腦就很難保持清醒,把至關重要的風險管理拋到九霄雲外。

有些股市淡友錯足十年,欲藉借加密幣翻身,於是以各種理由把比特幣價格唱到上天,反正nothing to lose,成固然好,敗亦無什麼成本可言,畢竟面紅早已成為此輩標記。

Catherine Wood既號稱「女股神」,自然毋須借加密幣還魂,她何以如此看好Bitcoin,有興趣深入研究者不妨自己找答案。作為普通炒家,控制注碼有紀律地買賣比特幣,唔妥就走有糊就食,其他不必想太多,否則在潛移默化下成為加密信徒,整件事很容易便會變質。

另有一些股市淡友由始至終只講不trade,什麼資產在他們眼中都是泡沫,不管股市抑或比特幣,煲不爆就沒天理。「末日博士」魯賓尼(Nouriel Roubini)近日針對比特幣再展升浪發聲,指投資Bitcoin猶如在被操縱的賭場內賭博,力促對加密幣有咁遠離咁遠。魯賓尼認為,比特幣價格近期大幅波動,主要是受投資者「害怕錯過」(FOMO)情緒牽動。

雙重標準毋須認真

「末日博士」啱定錯我不知,惟這類淡上癮的論家往往雙重標準,一面狠批比特幣亳無內在價值,沒法像股票、債券及房地產般產生收入,一面對同樣存在這些疑點的黃金不置一詞。既然如此,對其言論又何必太過認真?

說到底,還是真炒家接地氣,大鱷索羅斯愛徒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就睇得很化,懶理是否被操縱的賭場,作為炒家,只要有利可圖便會出手。比特幣供應本就存在極限,與三年前相比,此輪升浪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意味供求因素對價格有利,不僅德魯肯米勒落疊,與他齊名的對沖名宿鍾斯(Paul Tudor Jones)亦不甘後人押上一注。

德魯肯米勒以炒金的概念投機Bitcoin,但相信加密幣市場規模小波動大,具備條件跑贏黃金,即使在資產組合內比重只有1%至2%,也是一項極佳的投機(great speculation)。

大炒家即是大炒家,一句到尾。從【圖2】可見,代表貴金屬的黃金及代表基本金屬的銅強弱互易,金價上周更失守千八美元,看來商品市場與股市一樣,資金輪動勢頭明顯。

親嘗坐過山車滋味

老畢近期在具比特概念的美國上市金融機構Silvergate Capital(紐交所代號SI)身上落了小注,輸盡無悔那種,卻充分體會到坐過山車是什麼感覺。注碼輕而波動大,佔投資組合比重雖非常有限,惟不論股價升跌,對戶口的賬面影響不一定低於核心持倉變動,不做好風險管理,汝道怎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