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黃國英專欄】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三)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2374.jhtml?fbclid=IwAR0l7nTDYoDAlq5sFuOmFis0V8Vp41lejgnHScNtU3PJU-mWHtIU9ny8YBI

本周再續已故交易好手Jon Boorman,入行30周年時寫下的深刻教訓:

投資時間愈長,可將股票部分較多配置於被動策略,相反亦然。

Boorman本身是主動型操盤手,為何會有此看法?他認為年輕人(20多歲),大把時間,可能還會在投資世界數10年,最初20年大可好好生活工作、儲蓄,在準備好應急現金後,善用低成本指數基金操作。每次市場出現20至30%跌幅,就投入更多資金。

到投資者年近半百,以至退休在即,就難以如此撇脫。一來經多年工作、投資,累積資產跟初入職場新鮮人不可同日而語,半生積蓄不見三成,大部分人都難以忍受;而且能收復失地的時間亦愈來愈短,未能追回損失就要應付退休,機會愈來愈大。所以投資生涯中後段,主動型操作佔比應隨時間增加。

一般人常誤解,被動操作是低風險;主動操作是高風險,Boorman的看法剛好相反,因被動操作承受100%的大市跌幅;主動操作的其中一環,則是風險管理。對於不能大輸的資本,主動操作反而不可或缺。

減倉比對沖好,後者有時反而增加風險。

建立適中倉位,或減持至舒服水平,可降低對沖需求,也保留求更多資金投入其它機會。

財經界怪論:「真有這麼好,為甚麼要拿出來賣?」

這項主要針對收費股評的批判,Boorman認為有欠公允。只要簡單推算,就可知道這些服務可為很多身兼交易者、評論者的作手,提供被動收入,平衡交易而來的收益。所以反而是「真有這麼好,為甚麼不拿出來賣?」正如優秀的基金經理,也會為客人服務,以看法和技能賺取費用。

Boorman對評論收費並無惡感,雖然收費會受這項怪論抨擊,但免費放送人們亦不見得珍惜,那倒不如「應賣則賣」才合理。

分析報告多半不值一哂

不少分析師確有精闢見解,為讀者創造價值,可Boorman認為報告評級機制頗為多餘。一來在商言商,賣出評級始終較少;二來部分不合邏輯,例如Boorman指有時券商將評級由賣出升至持有,既已賣出又如何突然持有?他認為除非報告是將板塊股份,依分析員認為的吸引度排列,才有意義,也可從中比較分析員的功力。

目標價亦用途不大

目標價似乎只是方便分析員,在不調動評級下,為客人偶爾更新或重申報告,對其他人用途有限,反而可能出現定錨效應,被影響而沒跟隨原訂計劃操作。

篇幅所限,下周繼續。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