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提出分辨資訊的框架,分別有三類:「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Albert Bridge Capital的投資總監Andrew Dickson指,應加上「未知的已知」(unknown knowns)才算圓滿。
Dickson指,在投資領域,「已知的已知」早在價格中反映,「未知的未知」則不可預料,故也沒可能事先反映。「未知的已知」就是確認偏誤,即面對證據投資者也選擇不予理會。剩下的「已知的未知」,則是最為投資者討厭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的監管風險、訴訟風險、債務再融資風險,都會令市場大倒胃口,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多數投資者都會選擇迴避。當市場未知道事情到底有多壞時,通常負面情緒至為嚴重,恐懼下慌不擇路。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投資者心理壓力的來源,並非來自壞消息、壞結果本身,而是等待的過程。即使最終出現最壞情況,確認投資者想像中最惡劣的一幕,壓力反不及之前等待時大。
這現象在投資以外的現實世界,早已屢次被證實。根據多項研究,不論是驗身報告還是考試成績,等待者因等候產生的壓力,大於實際結果,即使最終出現預期中最壞情況,壓力亦未及等待的時刻。
不少個股都曾出現過同類情況,例如2010年英國石油(BP)的油管大型破裂事件、福士(VOW)廢氣排放醜聞,兩者當時都出現最終結果未知的壞消息,而結果確是想像中的最壞情況成真。但到結果為市場所知,成為「已知的已知」,股價隨即好轉。
換言之,市場對「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不確定性」往往過度反應,比「確實出現最壞情況」更甚,對敢於逆市而行的投資者,可以是不錯的機會。而這類機會的一個優點,是不確定性遲早過去,安排交易時限較為容易。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