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滙價持續貶值,現已跌至接近7.3大關,不少人關注人仔和港元會否重返「倒掛」年代,即每1港元換到多於1元人民幣。事實上,中國近年力推人民幣國際化、改用人民幣代替美元結算貿易,一個必然的後果是離岸人民幣「盤子」愈來愈大,滙價不再容易控制。另一方面,貨幣貶值其實不一定是壞事,尤其中國眼下經濟疲弱、通脹低企,人民幣偏軟反而有利於促進外貿競爭力,關鍵是避免好似阿根廷或土耳其的「失控式貶值」。
去年初,人民幣滙價仍有6.3(每美元兌人民幣),但隨後急貶,自今年3月起更連破多個關口,目前逼近7.3大關;此關若然失守,將意味人民幣滙率跌至2007年以來新低。
不少朋友或許都記得,在2007年之前人仔和港紙長期「倒掛」,當時港人北上廣東消費,每100港元可當作大約120元人民幣使用;尤其在外滙管制下,港元屬珍貴外幣,內地商店、計程車司機等皆樂於接受港元現金。但內地自2005年起實施滙率改革,加以出口實力日益強勁,人民幣揭開升值浪潮,人仔滙率在2007年1月11日超越港元,至今一直維持「高水」。
然而,隨着人民幣近兩年轉弱,而港元長期掛鈎美元,目前人民幣兌港元滙率約1.08。換言之,人仔若再貶多幾貶,便有機會重返兌港元「低水」時代。
貨幣國際化必然之痛
事實上,這一輪人民幣貶值背後有兩大原因,既關乎國際貿易及投資勢頭消長,亦由於內地當局近年力推人民幣國際化,並跟多國簽署協議、改用人民幣代替美元結算貿易。數年前,離岸人民幣存款總額不過數千億元,單是香港已佔逾八成,人民銀行很容易透過公開市場操作穩定滙價。
時移世易,目前人民幣每日結算額接近2萬億元,特別是隨着中國與各國簽訂結算及貨幣互換協議,現時很多離岸人民幣都在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巴西等外國的政府、企業及投資者手中持有。離岸人民幣「盤子」愈來愈大,人民銀行左右滙價能力難免降低,這可算是人民幣國際化「必要之痛」。
值得留意,由於美國聯儲局急劇加息遏抑通脹,中國人民銀行則溫和減息刺激經濟,近期美元和人民幣息差日益擴闊。據外電報道,有部分跟中國簽了結算及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之市場持份者,利用相關協議沽人民幣、買美元,進行套戥交易漁利,不排除這是加劇人民幣跌勢的原因之一。
但無論如何,貨幣貶值未必是壞事,反而很多發展中國家會刻意壓低本國貨幣滙率,借此催谷出口競爭力,一如中國在九十年代曾經長期被美國當局列為「滙率操縱國」。此外,日本自八十年代陷入「迷失30年」,不少人歸咎於該國政府在1985年跟美國簽訂「廣場協議」,促使日圓在短短數年間升值逾倍,導致日本製造業及服務業競爭力急劇削弱。
講到底,貨幣升值或貶值是雙刃劍,「有辣有唔辣」。升值的好處是帶動貨幣購買力增加,企業及居民赴海外購物時可以「大爺」般買得更加豪爽。相反,假設國內工資及物價不變,貨幣貶值相當於「全民集體減薪」,有助製造業及服務業降低成本、促進競爭力,但居民出外旅行、企業進口資源、政府償還外債的購買力則會削弱。
正因如此,從政府及央行角度看,每當經濟低迷時,便通常會考慮壓低滙率以構成刺激作用;但這一招也不可以亂用,必須兼顧對物價造成的影響,否則隨時引發惡性通脹。
以目前的中國為例,正面對經濟放緩、外貿疲弱、青年失業率高企,同時物價平穩、5月份通脹率僅0.2%(甚至面臨「通縮」危機),而中國國家外債規模依然相對有限(最受關注的地方債問題屬於「內債」),風險基本上可控。換句話說,現時中國經濟可算「最適合」貨幣貶值的情況,人民幣適度貶值實屬利大於弊。
港紙隨時重返高水年代
中國當局未必不樂見人民幣滙率平穩向下,然而大前提是不可像阿根廷或土耳其般「失控式貶值」,否則對經濟及金融造成巨大動盪,弊處將會超越一切好處。
對於香港,人仔兌港元「高水」逐漸收窄,且可能重返「低水」,同樣「有辣有唔辣」。一方面,普羅大眾北上飲「喜茶」、食「鮑師傅」、在大灣區買樓的成本將變得便宜;另方面卻意味本港服務業及資產價格顯得相對昂貴,例如內地民眾南下消費會覺得更「揦脷」,本港股市(內地企業收入以人民幣為主,股價則用港元計算)及樓價同樣承受壓力,市場持份者須有心理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