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高天佑【新聞點評】小費通脹猖獗 香港樓價濕滯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5%B0%8F%E8%B2%BB%E9%80%9A%E8%84%B9%E7%8C%96%E7%8D%97-%E9%A6%99%E6%B8%AF%E6%A8%93%E5%83%B9%E6%BF%95%E6%BB%AF-192900884.html

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拍翼,可能引起得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同樣道理,一位客人在紐約某餐館吃完晚飯,放低30美元小費(tips),可能拖累數千公里外的香港樓市繼續下跌。話說美國服務業向來有「收貼士」傳統習慣,但自新冠疫潮爆發後,這兩三年情況呈現新演繹,如今任何客人用膳後不放低相等於消費額至少20%的貼士,勢難「行出門口」,部分餐廳的小費指引更高達75%。這種現象被形容為「小費通脹」(Tipflation),歸根究柢源於美國服務業勞動力短缺,亦預示通脹壓力十分頑固;香港在聯滙制度下,樓價很難有運行。

美餐廳「畀貼士」兩成起跳

對於到美國旅行或者剛移居當地的人,其中一個最大困惑相信在於「畀貼士」。儘管香港人光顧餐廳及酒樓時,也有支付小費習慣,但這純屬自願性質,金額多少隨意;即使你在「埋單」時堅持不付分毫小費,亦不太可能遭到惡劣對待,侍應最多稍為黑面而已。相反在美國,你食完飯若不乖乖自願(在消費金額及固定10%服務費基礎上)加付特定比例貼士,輕則收到「溫馨提示」,重則面臨破口大罵,甚至會被攔在門口難以脫身。

最近幾年,美國「收貼士」情況愈演愈烈,被形容為「小費通脹」。一方面,服務員期望的小費金額愈來愈高,由最初約為賬單銀碼之10%、15%,到現在「最低消費」已達20%,稍為高級的食肆更通常25%起跳。尤甚者,隨着電子支付流行,服務員向你收賬時通常會捧着一個類似iPad的電子裝置,屏幕上顯示你的消費項目賬單,下方則有三個小費比例指引,請你任選一個,最後把貼士金額加進賬單裏,才為你「嘟卡」找數付款;例如相對「有良心」的指引會是10%、20%、30%,但有些「狼胎」的,選項竟高達25%、50%、75%。

舉例說,你若光顧一家米芝蓮星級名店,鋸扒飲酒合共花費了300美元,而賬單已自動添加10%(30美元)服務費;在330美元銀碼之上,你又再支付30%(99元)小費。最後埋單429美元,服務費及貼士佔其中129美元,相等於原本消費金額之43%。

另方面,除了貼士比例愈來愈高,同樣受關注是很多原本不收小費的服務,現在也加入「收貼士」行列。例如你在cafe買一杯咖啡拿走,在薄餅店叫一份pizza自取,由於並非堂食,侍應理論上沒為你提供什麼額外服務(除了親切笑容),在以往這類消費毋須付貼士,但現在同樣被奉旨要求小費。

服務業請人難 員工惡過老闆

上述「小費通脹」現象令美國很多消費者叫苦連天,惟既然廣泛存在,背後必有原因。畢竟美國屬自由市場,消費者有選擇權,倘不滿附近間cafe濫收貼士,大可多行幾步幫襯隔籬街的咖啡館;若很多顧客都「用腳投票」,大咬貼士的cafe流失生意,經營者自然會要求侍應們收斂貼士標準。

問題在於,cafe老闆若真的吩咐侍應們少收貼士,恐怕會更快執笠。皆因美國服務業現時請人極難,員工隨時惡過老闆;就連McDonald's、KFC、Subway等連鎖快餐店集團,亦因「請唔夠人」被迫縮減部分分店營業時間,甚至要索性關店。

講到底,美國自疫情後勞動力供應非常緊張,尤其前線服務業。其中一個原因是搵工容易,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投身長工時、高勞動、厭惡性的服務類工作。在此情況下,消費者若想享受服務,自然會被要求付出額外成本。

通脹頑固 高息環境勢持續

同時,老闆們之所以容許服務員收取愈來愈多貼士,乃因這種報酬方式靈活性相對較高,很大程度上跟生意景氣掛鈎。與之相比,老闆其實可以提高服務員基本工資,然後限制夥計收貼士比例,或許能令消費者「順氣」一點免趕客;不過「羊毛出自羊身上」,老闆恐怕也要調高賬單金額才可「計得掂數」。況且這種做法靈活性較低,萬一生意欠佳,不容易要求服務員減薪共渡時艱。

總的而言,美國「小費通脹」日益嚴重,反映當地勞動力相當緊張,預示通脹壓力十分頑固,即使聯儲局9月不再加息,高利率環境仍可能持續較長時間;香港受聯繫滙率牽制,樓價恐怕繼續濕滯。幾時適宜撈底買樓?或許應該跟美國親友們保持密切聯絡,多些FaceTime,當有一日發現,紐約、三藩市、芝加哥等地的服務員「小費胃口」有所收縮,相信就是減息周期加速之民間徵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