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畢老林:提高收入是躋身富裕族群第一步

 https://m.hkej.com/landing/mobarticle2/id/3587134/%25E6%258F%2590%25E9%25AB%2598%25E6%2594%25B6%25E5%2585%25A5%25E6%2598%25AF%25E8%25BA%258B%25E8%25BA%25AB%25E5%25AF%258C%25E8%25A3%2595%25E6%2597%258F%25E7%25BE%25A4%25E7%25AC%25AC%25E4%25B8%2580%25E6%25AD%25A5


10月12日,周四。這幾天,金融機構接連發表涉及港人身家財富的調查,「第一桶金」、「千萬富翁」無比吸睛,出於好奇或比較心理,誰都會忍不住望上一眼。


理財投資

提高收入是躋身富裕族群第一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2023-10-13


10月12日,周四。這幾天,金融機構接連發表涉及港人身家財富的調查,「第一桶金」、「千萬富翁」無比吸睛,出於好奇或比較心理,誰都會忍不住望上一眼。


此類報告對受訪人士的資產配置、財富中位數以至年齡覆蓋面都有巨細無遺的交代,除了有助了解符合「富翁」定義者的投資模式和意向外,透過與往年調查結果作對比,還可一窺資產市場起伏對中上階層財富的影響。


然而,老畢常有一個疑問:資產淨值、不同類別配置比率、身家增減無疑是焦點所在,惟讀報告的人是否也會留意調查對象的收入水平?


美金「八球」的神話


倘若每個環節皆清清楚楚,唯獨忽略了收入在財富累積過程中的重要性,參考價值難免打折扣。畢竟,儲蓄是建立財富的基礎,而收入跟儲蓄率高度關連,雖不代表資產配置、財務目標、消費習慣不重要,但從依靠工作賺取第一桶金,到以儲蓄結合投資實現財富增值,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EPI)的調查發現,美國民眾儲蓄率與收入成正比【圖】。荷里活巨星當然也可因窮奢極侈導致破產收場,但與理財顧問經常強調的那些因素相比,設法提高收入水平方為躋身富裕階層最有效的途徑。



金融機構也許早就明白,高收入不一定能令人富有,可是幾乎所有富人都擁有高收入,所以才沒有在報告中刻意點明這種關係。當中有沒有低收入人士通過投資累積接近八位數(美元計)身家的個案?


當然有。約10年前,老畢於美國媒體便看過這樣的例子。


里德(Ronald Read)在汽油站當過25年服務員,也在百貨公司做過17年清潔工,2014年92歲身故,大部分財產捐作慈善用途。經點算後,里德身家高達800萬美元,折合港幣六千餘萬,左鄰右里無不大吃一驚。他是如何做到的?


照辦煮碗談何容易


里德二十出頭便定期投資,年屆九旬風雨不改,前前後後69年。作為參考,美股期間複合年均回報6.7%(經通脹調整,包括股息再投資)。假設里德按通脹調整供款,要在2014年累積800萬美元財富,1946年起步時每月須投入40美元。


聽起來很少,但1946年美國人的平均月薪僅100美元左右。換句話說,里德至少要從工資中撥出40%作投資用途,且貫徹始終近70載。這還未考慮到他的收入與平均數落差多大、投資回報是否追得上大市等因素。若掌握真實情況,清潔工靠投資坐擁美金「八球」,較以上評估恐怕更難。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複製「里德模式」都是知易行難,要在缺乏可觀收入下築起豐厚身家,需要極長的時間、節衣縮食刻薄自己、出色的投資表現,照辦煮碗談何容易。


改變思維不切實際


不少理財達人都有一個假定,只要學習富翁的思維便能成功脫貧,有朝一日不難晉身富裕族群。然而,低收入人士受條件所限,即使扣除開支後有所剩,心態上大都寧可一博,聽貼士炒股或一注獨贏買馬仔,期望極速賺轉快錢,不會如收入可觀者想得那麼遠,顧及風險管理、配置策略、複利滾存,諸如此類。要求低收入人士改變思維,像富人一樣「諗嘢」,無異於假定兩者收入對等,出發點佳卻不切實際。


歸根究柢,設法提高收入才是致富關鍵一步。里德這樣的異數,普天下能有多少?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2 則留言:

Dogdogchi 提到...

里德"發達"仲有一個原因係佢投資既係美帝股市,吃正美帝高速發展紅利, 今日穩定高速的發展環境已經不再存在

貓奴 提到...

是的, 今天已經不可以買幾隻美國科技股, 便坐定定等升值. 甚麼FAAAG已經沒有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