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控」進入第三周,民眾高喊「食飯難」,製造業亦亮起紅燈,皆因上海作為全國工業重鎮兼世界最大貨運港,Omicron病毒引起骨牌效應。折騰一番後,為保障經濟運轉,上海666家「白名單」重點企業昨日開始獲准有限度復工,包括Tesla、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巨企廠房,但須採取封閉式管理,所有員工24 x 7不得離廠,變相home from work。然而,一輛汽車動輒由超過3萬種零件構成,缺少任何一種都無法出廠,「閉門造車」模式未必足以紓緩供應鏈危機。
上海封控衝擊全球產業鏈
自從3月底開始局部「封城」,且時間比預期長,上海製造業幾乎徹底停擺,鑑於該市的生產和物流角色舉足輕重,當地業界一旦被迫「躺平」,難免拖累全國,以至全球產業鏈。小鵬汽車創辦人何小鵬上周在微博上直言,假若上海及周邊供應鏈企業還無法找到復工復產方式,5月份「可能中國所有的整車廠都要停工停產了」。
華為CEO余承東進一步指出,上海若未能復工復產,那麼不但汽車業,「5月份之後,所有科技、工業產業涉及上海供應鏈的,都會全面停產」,連鎖效應不堪設想。
另一家受重創巨企是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其設於上海的廠房去年為該品牌貢獻逾半產能,雖說德國柏林和美國得州新車廠上月相繼啟用,但部分關鍵零件(例如電池包)仍依賴上海供應,倘「斷供」恐令柏林和得州新廠也陷於「死火」。
在全球化時代,各大企業一方面奉行「比較優勢」原則,把生產及採購工序「打散」到世界各地,以達致最佳分工效果;另方面,製造業追求Just-In-Time管理模式,確保所有零件庫存最小化。於順風順水的日子,這兩招有助生產效益最大化,但緩衝空間非常有限,只要某一環節發生阻滯,整條生產鏈可能頓時斷裂。因此,上海「封控」不僅影響中國經濟,還會衝擊全球製造業,例如導致最新款汽車、手機、電腦等產品無法及時推出市面。
面對業界「求救」呼聲,上海市政府上周六(16日)發布《關於開展重點企業保運轉的工作方案(試行)》,列出666家「白名單」企業,准許它們自昨日起有限度復工,前提是採取封閉式管理,所有員工「食、做、瞓」都留在廠區範圍,不得離開半步。以一些設有宿舍的大型廠房來說,這種閉環模式不難實現,反正員工們平時都在廠區留宿,只不過加上「門禁」;而從員工角度,復工不但有加班補貼,兼且「三餐無憂」,反正公司供應食物,樂得免卻「搶菜」煩惱。
惟上海不少外資廠房向來不設宿舍,霎時間要搞「封閉式管理」頗為頭痛。例如Tesla昨天復工,除了為員工供應三餐及每日400元人民幣額外津貼,還派發床墊和睡袋,讓他們夜晚在指定區域「瞓地板」。據說Tesla老闆馬斯克(Elon Musk)以往在美國趕工時,經常都躺在廠房地板過夜,該巨企員工現在也可嘗試一下世界首富的生活體驗。
復工倘現感染 勢陷兩難
無論如何,上海這次「封閉式復工」將面臨不少考驗。舉例說,一個大型廠區員工人數以萬計,既然上海在「小區封鎖」期間每日仍驗出逾2萬個新增感染者,不排除上述大廠員工當中出現陽性個案,屆時廠方將面臨兩難,若不「解封」,數萬人在緊密群聚下難免「一傳十,十傳百」,引發感染鏈;但若讓所有員工離開,上海市一下子不容易找到設施收納這麼多「密切接觸者」。
另一問題是在驗出第一宗陽性個案後,該廠房應否立刻停工?如果弄至變成大型「方艙」,企業無法恢復生產之餘,更要照顧數萬人生活。當然,「方艙」和生產不一定矛盾,就像上海部分「方艙」由於建造過急,廁所、冷氣、隔板等尚未完備,同時大部分陽性隔離者龍精虎猛,於是他們親自動手、分工合作推動裝修工程,實行「自己方艙自己建」。憑此經驗,上海市或可考慮把「復工」和「方艙」有機結合,讓民眾一邊隔離一邊投入生產活動,順道推進技能培訓,一舉數得。
上海最新一份「白名單」覆蓋666家重點企業,但現今製造業分工極精細,例如一輛汽車需要3萬幾種零件,當中很多由三級、四級供應商供貨,這些中小廠若未能復工,導致上游廠房缺少任何一粒螺絲或者齒輪,哪管其餘99.9%零件已齊備,新車亦無法順利完工出廠。
短期而言,各大上游廠房在「封城」停工前總有一定零件庫存,復工後料可恢復部分產能;惟當某些零件開始「見底」,便將面對補貨難題。因此,上海「白名單」很可能需要進一步擴闊,方可化解供應鏈危機,可是屆時恐怕與「全面復工」分別不大,為「動態清零」方針帶來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