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冬奧會開幕,我看到一次萬億級的投資機會

 https://news.futunn.com/hk/post/12718690?futusource=news_headline_topnews&src=51&main_broker=WzEwMDFd&channel=4&skintype=3&level=2&data_ticket=1623047168475151

今晚(2月4日)晚八點整,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將正式拉開帷幕。如此一來,北京也將成為全球唯一一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奧會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天然受環境、氣候等因素影響較多,同時,此次冬奧會還是近20年來首次在大陸性季風氣候背景下舉辦的冬奧賽事,另外,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持續蔓延,整體舉辦難度可想而知。

比如,來自清華的團隊就在在多重數據、機器學習等支持下,結合生物信息學等學科,設計了一套能用於冬奧閉環管理的疫情監測與預警系統,假設賽時突發疫情,可及時精準篩查出高風險人羣、易感區域、易感行為以及疫情防控薄弱點等,用科技為冬奧築起一道防疫技術屏障。

此前,「科技冬奧」專家委員會主任在接受鳳凰衞視專訪時談到:「新冠疫情出現之後,安全問題就擺在籌備冬奧過程中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應用於本屆冬奧,對於社會面上的疫情防控,以及其他大型的國際活動,都是寶貴經驗。」

這樣的事情,在北京冬奧會的籌辦過程中,只是冰山一角。據《「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定向項目申報指南》公佈的數據顯示,為支持「科技冬奧」項目順利建成落地,2018—2021年度國撥經費總概算約14.9億元。

根據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數據,在冬奧場景先後測試和使用的200多項技術,涉及信息工程與軟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視頻、5G 和新能源等領域。

也正是如此,「科技冬奧」成為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主要特色,甚至有業內評論稱今年的北京冬奧會將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展。

還以正在接力的本屆冬奧會的火炬「飛揚」為例,據悉,該火炬由阿里巴巴首席工業設計師李劍葉設計,他談到,火炬外殼開創性地啟用重量輕且耐高温的「碳纖維」材料,不僅耐火耐高温,還能抗10級大風和暴雨,同時,火炬還採用環保的氫氣燃料,使火炬燃燒時的碳排放為「零」,其特性也保證了火炬能在極寒天氣中使用。

相關分析人士也指出,在數字人民幣、氫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高端製造領域,冬奧會帶來的投資加持作用會更加明顯,這或許將帶來一次萬億級的投資機會。

被科技上色的基礎設施

談到比賽,很多人首先關注的就是場館。從被熟知的鳥巢、水立方到本次冬奧會走入大眾視線中的冰絲帶、雪遊龍,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設計都凝聚着巧思與智慧。

不同與往,為了更好的迎接這次冬奧會,每個競賽場館都進行了一番「科技」包裝。比如作為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採用了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的1/4。

同樣,被稱為「雪遊龍」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採用「毫米級」雙曲面混凝土噴射及精加工成型技術,1.9公里賽道一次性噴射澆築成型。而水立方在技術的加持下,在20天內就實現了「由水到冰」的場地轉換。鳥巢也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下,搖身變成了數字、低碳、智能體育場館。

當然以上只是眾多科技範兒冬奧會競賽場館的一小部分,但這也足以看出,本屆冬奧會從最基礎的設施部分就開始了科技佈局。

除了場館外,冬奧會最離不開的就是冰雪了,正如我們開篇提到的,北京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因此,本屆冬奧會還有兩項「黑科技」——人造雪和「最快冰面」。

據瞭解,本屆冬奧會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屆100%使用人造雪的奧運會。人造雪的特性是冰含量較高,比天然雪高出20%,這樣的特性也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人造雪可能增加運動員受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造雪可以克服雪場特性差異,讓競技更公平。

不止如此,「冰絲帶」場館也創造性地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保證了冰面温度恆定,冰面質量更優,由此成為「最快冰面」。

如果説場館和冰雪環境尚屬於人工可控因素,那麼冬奧賽場上的氣候變化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變化因子,這背後原因在於冬奧會70%的項目都是雪上項目,大部分的雪上項目都在地形複雜的山區舉辦。

因此,氣象保障成為了冰雪運動的重中之重。到目前為止,氣象保障項目取得了一定的科技創新成果,尤其是首次做到了「百米級、分鐘級」預報。眾所周知,就算我們在平原地區,現在的天氣軟件做到「百米級、分鐘級」尚不可能,而在山地裏,做到如此程度面對技術的挑戰更為艱鉅。

在一般的賽事場地,安防工作會用到大量的物理圍欄防護或採用大量人力,然而冬奧會比賽多在地形複雜的深山之中,氣候環境條件嚴苛,日夜温差高至幾十度,因此,智能哨兵機器人應用而生。

本次冬奧會的張家口賽區通過部署智能哨兵機器人,在日常監測中,能自動精準判斷入侵者的類別,並將監測到的情況或入侵者的行蹤軌跡上傳至後臺的指揮中心,有效提高了安保工作人員效率,確保冬奧會的賽場安全。它最低的耐低温也超過零下四十度。

在北京的冰球賽場五棵松體育中心,也有服務機器人正式上崗。據瞭解,12枱安全服務機器人為觀眾入場提供無接觸式檢票,1秒鐘內能完成身份驗證、智能測温、健康碼查詢、疫苗接種情況查詢等8項流程。場館外圍,4台智能服務機器人提供信息指引、互動答疑、全流程冬奧講解。

另外,我國研發國內首臺5G+8K轉播車並投入使用,將為公眾提供優質的非現場觀賽服務。這樣一來,即將開通的8K頻道將讓觀眾在賽時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8K比賽,也有機會在冬奧場館、城市廣場等地通過8K終端看到超高清畫面。

無處不在的智能生活

歸根到底,體育競技的核心還是人。如何藉助科技手段幫助在運動員訓練、生活和比賽中得到更好的發揮才是根本。

拿中國隊在開賽前兩天取得兩連勝的冰壺運動來説,在2019年,冰壺機器人開始研發,該項目是科技部「科技冬奧」國家重點專項課題,冰壺機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自動控制等先進技術,彌補冰壺戰術分析手段的不足,輔助運動員進行訓練。

在食品方面,北京冬奧會利用自主研發的超微型可信芯片,結合區塊鏈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構建冬奧食品安全保障平臺,為冬奧餐飲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可否認,在北京冬奧會開始之前,機器人應用已經伴隨着智慧餐廳出圈了,並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刷屏。機器人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物種,緣何能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

原來,該智慧餐廳位於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餐廳佔地3680多平方米,其中分為自動酒吧區,中餐雲軌區和媒體就餐區。據瞭解,智慧餐廳配備了120臺製餐機器人,餐廳內智能化、自動化的餐飲設備可24小時不間斷運行,確保點餐、備餐、上菜全過程自動化,可同時為數千人服務。

讓人意外的是,餐廳沒有廚師或服務員上菜,中餐和西餐烹飪、雞尾酒調製都由機器人完成。就餐者掃描餐桌上的二維碼點菜,然後廚房裏的機器人廚師開始製作。所有機器人都在透明玻璃後面,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烹飪過程。

最後機器人完成整個送餐流程,菜品將通過餐廳頂部的雲軌系統送達。當機器人移到所需的餐桌上方時,一盤盛着食物的託盤就會隨着下放的纜繩 「從天而降」,懸停在人們面前,供其取用。根據視頻來看,上菜方式有些類似與「失重」餐廳。

在餐廳中工作的機器人只是整個冬奧會中機器人應用的冰山一角。

防疫方面,高效消殺場景有霧化消毒機器人,物資分發場景有配送機器人,還有負責智能清掃的清潔機器人,負責提醒與消毒服務的巡檢機器人等諸多類型。

比如水立方的消毒機器人能夠續自動避障、自行充電,通過AI大數據構建的智能化消毒系統將場館消毒做到可視化、數據化、可追蹤溯源化,可滿足對場館不同區域內近8600平方米的公共區域清掃消毒工作。

北京冬奧會還建設了抵離信息系統,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基礎上,以多系統無縫銜接,數據共享等手段,賽時為3.2萬名奧運會客户羣提供抵離服務。

本屆冬奧會還有一個吸睛的發明:可穿戴式體温計——「腋下創可貼」為疫情防控「站哨」預警。這款測温設備的芯片傳感器僅沙粒大小,測温可精確到0.05°C,實現精準、快速鎖定體温異常人羣。而且,該項創新將為未來疫情常態化舉辦大型活動的羣體無接觸體温監測提供技術支撐。

智能機器人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科技色彩和效率,同時提升了非接觸式服務比例,減少了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有效降低了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

穿着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高山滑雪訓練防護服,採用了新型的柱狀陣列式抗擊結構和新型吸能緩震材料,能夠對高山滑雪運動員的肩腿部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住宿方面,由麒盛科技為各國運動員及隨隊官員提供的6000張智能牀,並得到了一致好評和點贊,據悉美國冬奧代表團雪橇女將薩默·布里徹在視頻社交媒體Tiktok上對智能牀大加讚揚,並迅速發酵走紅全球。

醫療方面,國際奧委會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由於冬奧會項目難度較大、危險性較高,且在低温環境下,所以冬奧會雪上項目的運動員受傷概率約在10%—14%。對此,北京冬奧會也全面提升智慧醫療水平。如搭建智能移動方艙;5G遠程醫療;加強穿戴式醫療級智能設備應用;研發公共空間氣溶膠新冠病毒檢測系統等等。

新的投資機會浮出水面

根據北京冬奧申委財務以及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公佈的預算數據,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預算收入以及支出皆為15.1億美元,遠低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民幣2800億元。其中,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預算有65%來自社會投資。

雖然支出有所減少,但相應地收入也不樂觀。參考去年2021年東京奧運會中出現了大量賽事空場舉行的情況,削減了門票收入佔比(12%),相較於2016年的約熱內盧奧運會(16%)有明顯下降。在疫情尚未穩定的當下,此次北京冬奧會也將面臨相同的情況。

幸運的是,目前已知的與奧運會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多達50項,帶來的投資帶動效應依舊強勁,本次冬奧會的正式召開,依舊有成為資本盛宴的潛力。

二級市場反應最為明顯,據瞭解,A股目前有超過50家上市公司助力北京冬奧會的各項工作,分別在場館建設、技術支持、交通設施配套、特許商品銷售、贊助和供應服務等方面。

相關分析人士也指出,在數字人民幣、氫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高端製造領域,冬奧會帶來的投資加持作用會更加明顯。

首先,以數字人民幣為例,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是北京冬奧會的一大亮點。目前已順利落地35.5萬個冬奧場景,實現交通出行、餐飲住宿、購物消費等場景全覆蓋。

數字人民幣的加速推廣也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近三個月,該板塊超五成個股累計漲幅超20%。同時,其上下游產業鏈上的支付硬件市場、銀行IT升級改造市場、服務於數字人民幣的推廣與場景服務公司也得到了資本的關注。

其次,毫不意外的是,這屆冬奧會也成了新能源汽車比拼的舞臺。據北京冬奧組委官方統計,冬奧會賽事交通服務用車中,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小客車中佔比100%,在全部車輛中佔比85.84%,為歷屆冬奧會最高。冬奧會期間還將示範運行超1000輛氫能源汽車(即氫燃料電池汽車),配備30多個加氫站。

再次,值得一提的是,氫能源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在北京冬奧期間也迎來了發展的新高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2月,氫能源燃料電池相關投資項目約85項,投資總金額約1857.13億元。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燃料電池汽車在全球佔比將提升至20%-25%。需要指出的是氫燃料電池的機會更多集中在商用車領域。

還有,今年北京冬奧已經完成核心繫統遷移上雲。這是奧運史上首次由雲計算替代傳統IT,至此,奧運最核心的賽事成績、賽事轉播、信息發佈、運動員抵離、醫療、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統遷移至阿里雲上。

本屆冬奧會的全面上雲,也為賽事直播和轉播以及觀眾觀賽體驗上帶來了新的可能,比如解決新聞採編巨量工作,讓AR/VR設備、高清視頻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以及,虛擬人的出現也助力了新的觀賽體驗,以AI手語主播為例,不僅可以報道新聞,還能進行賽事手語直播,這將給聽障人士帶來福音。

當然,作為被元宇宙帶火的AR/VR硬件以及虛擬人,這兩大領域今年也是資本的寵兒。以虛擬人為例,僅2021年國內就新增虛擬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投資領域更是大手筆頻出,2022年開年還不到一個月,虛擬人領域近百起融資累計金額已經超過4億元。

此外,無處不在的幕後英雄人工智能,以及活躍在一線的機器人,同樣將乘着北京冬奧的東風再次被吹上風口,尤其是消毒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防疫機器人等,在冬奧會後有望大規模推廣到日常生活中。

從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首次使用電子計時,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首次實現電視轉播,再到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前夕開通世界上首條高鐵,我們看到,奧運盛會的開啟,總是伴隨着新的科技成果的誕生。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本屆冬奧會的這些科技成果將從賽場走向日常,經過資本的加持,可以成為大眾生活的新亮點。

編輯/jayd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