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三大唱片市场份额逐年递减,流媒体时代还需要巨头吗?

 https://36kr.com/p/2229215480025987

“三大唱片公司正在失去Spotify的市場份額。”——全球音樂產業協會 

從Spotify新年度投資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三大”唱片公司——環球音樂、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發行的歌曲數量佔比依然很大,但他們的市場份額被稀釋已經成為每年不可避免的事情。 

自2017年以來,他們在Spotify上的市場份額每年都在以小幅度下降。累積到現在,“三大”外加面向獨立唱片公司、發行商和其他權利持有人的數字音樂許可和會員組織——Merlin已失去了Spotify 12%的市場份額。 

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趨勢可以用近年來獨立音樂人自產自銷現像以及獨立音樂廠牌的爆炸式增長來解釋。 

 

一直以來,“巨頭們”並沒有坐以待斃,包括拓展新興市場、收購其他公司以及建立多元化音樂產業等,採取了一系列的“自救”舉措。可就目前的數據看來,這些舉措似乎並沒有什麼效果。 

這是否意味著,所謂的“巨頭”可能會成為繼CD之後,又一個被流媒體時代淘汰的對象?或者說,流媒體時代,是否還需要唱片巨頭呢? 

“巨頭”的概念正在消失?

根據最新估算表明,現在每24小時就有超過十萬首新歌被上傳到Spotify等流媒體服務。 

去年,“三大”+Merlin在Spotify上發行歌曲的曲目數量佔總數的75%。這意味著,平台上還有四分之一的音樂流媒體與他們毫不相干。這導致了他們在平台上所佔的市場份額也隨之減少。 

 

另一邊,上傳到流媒體服務的獨立音樂規模猛增。自2015年以來,這一市場份額數字每年都在增長,當時僅為1.7%。也就說,“自產自銷音樂人”的市場份額在6年內翻了三倍多 。就去年一年,獨立音樂人的輸出在音頻市場份額就達到了5.7%。 

與此同時,從2015年到2022年,這一群體在音樂行業的總收入從3.75 億美元增至驚人的17.8 億美元,翻了近6倍之多。 

 

關鍵的是,就MIDiA最近對數百名獨立音樂人進行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超過一半的人希望,要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受到尊重和認可(53%),要么成為一名成功的巡演藝術家(51%),要么建立任何規模的忠實粉絲群(50%)。然而,只有16%的人選擇了“和大唱片公司簽約”這一選項,12%的人希望與獨立廠牌簽署,還有9%的人希望只和唱片簽署服務協議。 

因為自產自銷的獨立音樂人大多采取的是“成就感第一,金錢第二”的態度。從一開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想要在沒有巨額資金和營銷背景的助力下靠音樂謀生。其中,近四分之三的人,每年從音樂中賺取的收入不到10000美元,即使是被唱片公司或者廠牌簽約了的音樂人的平均收入也很低。 

Spotify和其他公司採用了占主導地位的“按比例”版稅支付模式,加上音樂人對唱片公司的這種“簽約要求”,直接讓唱片公司的主要播放量市場份額在下降同時,他們從服務中能獲得的收入份額也隨之驟減。 

由此可見,如今的“巨頭”不僅損去了市場份額,在越發龐大的“自產自銷”音樂人群體裡,他們也快失了號召力和影響力。“行業巨頭”的概念似乎正在以日漸加快的速度,分別從音樂市場和從業者的字典裡消失。 

 

越努力越心酸?

可以說,老牌唱片公司現如今擁有的選擇已經非常少了。不過,坐以待斃,似乎是他們第一個排除的選項。 

就三大唱片公司來說,他們採取的舉措大致可分為五個大類:加大數字化音樂的發行量、不斷提高輸出質量、拓展新興市場、收購其他公司以及建立多元化音樂產業。尤其在收購這個事上,環球音樂、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可謂是保持了高度一致。 

在過去的幾年裡,光是環球音樂就收購了包括EMI、Def Jam、Motown和Capitol Records等。索尼音樂曾以數億美元收購了發行公司The Orchard和唱片公司AWAL。這些收購使他們在增強自己在音樂產業中的地位的同時,也拓展了其音樂目錄。 

其中,帶動數據效果最明顯的就要屬現歸於索尼音樂名下的The Orchard了。 

 

The Orchard是一家與獨立唱片公司和藝術家合作的分銷和服務公司,服務過多個獨立音樂人,包括Ozuna、Kelsea Ballerini、Jorja Smith、T-Pain、BTS、21 Savage和Flipp Dinero等,業務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在2019年到2023年之間,The Orchard的市場份額實現了翻番式增長。 

根據Hits Daily Double的報導,The Orchard的這些實績一部分歸功於RAYE和Bad Bunny等簽約音樂人的成功。單以Bad Bunny為例,他去年在Spotify上產生的流媒體數量超過了大多數音樂人。這對損失了市場份額的索尼音樂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從本質上講,The Orchard為像Bad Bunny這樣的獨立音樂人提供了加入索尼音樂的機會,同時,又能讓音樂人保留與其自身獨立唱片公司的簽約。 

 

 

換言之,像The Orchard這樣的服務型公司允許超級明星級別的音樂人獲得一個一線唱片公司的資源,包括融資、營銷、數字、廣播、公關等數十個部門的助力,而無需簽署傳統的唱片合同。 

現在,許多音樂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希望利用大公司的影響力、全球影響力和專業知識,但前提條件是讓他們能夠保留自己的版權所有權,並且只在相對短期的許可或發行協議上簽署協議。可以說,索尼音樂和The Orchard的結合,就算得上是解決這一難題的良策。 

總的來說,他們的這些努力並不算無用功,但細究下來,就會發現這些都是以爭搶市場份額、增長數據為主的、公司層面的自救舉措。從這些努力中,似乎很難找到與“音樂人”直接相關的改善內容。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在流媒體時代的唱片巨頭們,會讓人覺得高高在上卻又日漸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去中心化的行業時代要來了?

不可否認,在當前的音樂產業中,主要的中心化機構依然是那些老字號唱片公司,但他們也可能是限制了音樂產業多樣性發展的主力軍。再加上,在這樣的體系裡,音樂人很多都只能扮演打工人的角色。 

隨著流媒體時代的加速發展,使得音樂產業的去中心化成為了可能。 

 

流媒體平台如Spotify和Apple Music,包括國內的QQ音樂網易云音樂等,都給音樂人提供了一種新的分發模式,使得音樂人可以更加直接地將他們的音樂傳遞給聽眾,而無需依賴唱片公司的支持。此外,流媒體平台的普及也促進了全球範圍內的音樂交流和文化交流。 

再加上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確保音樂的版權和收入分配得到公正和透明的處理,還能從而消除中間人的作用。目前,一些區塊鏈音樂平台正在不斷湧現,這些平台的誕生和興起也為音樂產業的去中心化帶來了重大的變革。 

包括像Ujo Music、Viberate、Musicoin和dotBC等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版權平台,都是針對音樂產業的特殊需求而設計,用以幫助音樂行業更好地管理版權、進行版權交易等。 

 

同時,社交媒體以及短視頻軟件欣欣向榮的發展之勢,也為獨立音樂人的自產自銷提供了大量免費又高效的營銷平台和機會。 

如此看來,行業巨頭要想繼續存在下去,必須重新定義自己的功能和存在價值。 

就目前看來,像索尼音樂和The Orchard的合作形式一樣專注於服務,而不是“主控”,可能才是性價比最高和效果最好的對應策略之一。如果與此同時,他們願意為獨立音樂人放開更多的版權權益並巧用長尾效應,笑到最後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慶幸的是,已經有一些唱片公司如此行動了。 

近年來,為創造更公平的行業未來採取了一些真正歷史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步驟,比如環球音樂和索尼音樂都曾推出過“遺留未收回預付款計劃”,放棄收回已支付給部分音樂人和詞曲作者的預付款。也有唱片公司已經多次調改過版權交易比例和形式,比如音樂人可保留所有權的許可交易,並改用五五開或更好的利潤分享率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作者:九魚,36氪經授權發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