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欲言不止】剖析蘋果高息吸存款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AC%B2%E8%A8%80%E4%B8%8D%E6%AD%A2-%E5%89%96%E6%9E%90%E8%98%8B%E6%9E%9C%E9%AB%98%E6%81%AF%E5%90%B8%E5%AD%98%E6%AC%BE-194000261.html

接連有海外銀行破產或低價賣盤後,巿場關注會否「鐵索連舟」,演變成金融危機。短期而言,這層風險似乎減退了。瑞信出售後的一周,德意志銀行股價曾受壓,同時反映破產風險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則炒上。到了近日,德銀股價似乎回穩,從谷底反彈超過15%。

德銀在大型銀行之中「體質」較弱,過去幾年時有不穩傳聞,惟德銀的商業銀行業務對德國本土經濟很重要,不少個人及商戶都以它為主要往來銀行,德銀的地位有如滙豐在香港或星展在新加坡一樣,主要巿場也許較小,規模上長遠不容易和美資或中資的大銀行相比,卻也是當地的系統性銀行。

不過,大型銀行情況回穩,不代表高利率的影響終結。蘋果早前宣布以年息4.15厘吸納存款,對普通存戶非常吸引。短息抽高之後,銀行的活期利息並沒有隨之升高,銀行付了0.5厘的利息給存戶,但是資金存到央行貼現窗就能拿到5厘,息差大而風險低。出現了這個狀況,無論背後是因為銀行本身體質不好而需要回氣,還是純粹由於「利益最大化」而來的短期貪婪,在巿場機制之下,自然會引起資金流動。

電子化增資金流動效率

首先出現的是這幾個月以來貨幣巿場基金一直有資金流入。貨幣巿場基金投資各類短期債務,由一年以下的政府債券,到其他銀行的定期存款或存款證都是目標。昔日處於長期低息環境,「巧婦難為無米炊」,回報也高不了活期存款多少。

然而,如今短息升到了4、5厘,他們和活期存款的距離就突然拉闊。這不但對一般存戶吸引,就算是基金等專業投資者,手上現金買入貨幣巿場基金,一方面保有流動性,一方面能生出每年3、4厘的回報,當然有吸引力。

另外,過去20年整個金融系統電腦化,交易成本大降之餘,交易時間也明顯縮短。以前銀行擠提,首先出現的是分行聚集大量存戶排隊取回存款,就算銀行沒有刻意去拖時間,每間分行處理能力有限,擠提也變成了好幾天的事,足夠給當地政府、其他銀行,甚或畢非德之類的白武士去拯救受壓的銀行。

買入貨幣巿場基金也類似。上世紀九十年代買賣這些基金,要先致電客戶經理,再由經理在系統之中下單,然後還有交易結算,資金過戶等程序,整個交易再順利也需要幾天。而且,除非已經有一定資金,否則大家都公私兩忙,會為了一兩厘息差而特別跑一趟銀行的存戶又進一步減少。交易成本高企,當然降低交易意欲,而這又變相成為銀行的競爭優勢。

到了今天,手機就能處理整個交易。本欄也寫過,去年12月有朋友去了旅行,仍可每兩個小時下一次單,繼續購入他所需要的倉位。手機下單對投資者當然是方便,對銀行來說資金流動得更快。以前一般都是對銀行失去了信心才擠提,惟現在只要KOL號召一下,同時把錢搬離銀行的存戶也不少。

銀行品牌與慣性留不住客

蘋果的高息存款是和高盛的商業銀行合營的。也許銀行也意識到,他們靠品牌和資金慣性已經留不住存款,因此需要用利息吸客。高息對我們散戶當然是好事,但是高息所帶來的影響,也許更為長遠。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