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正當不少Tesla電動車買家深慶「先見之明」,他們卻突然接到通知,新車交付要延遲最少一個月,皆因在上海「封控」抗疫狀態下,當地Tesla廠房被迫停擺,產能「清零」。此外,上海連續12年位居全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口,受疫情拖累而「躺平」還會影響整個長三角地區生產與物流,恐將令全球供應鏈再陷緊張,通脹問題勢必雪上加霜。
Tesla新車交付 延遲逾月
Tesla去年生產了93萬輛電動車,其中47萬輛來自上海自貿區「超級廠房」(Giga Shanghai),佔比超過50%,且比率仍在不斷提高(例如去年第四季,Tesla接近60%新車來自上海);其實,上海廠房自2019年落成後,產能逐步爬坡,尚未完全發揮實力。據估計,該廠房即使不考慮進一步擴建,單憑現有廠區規模,2023年產量最高可達到100萬輛。
除了產能「夠多」,Tesla上海廠房還勝在「夠平」和「夠靚」。一方面,Tesla官方表示,該廠房的每單位產能資本開支(Capex per unit)較美國廠房便宜65%以上,背後關乎地價、薪酬、效率、補貼、供應鏈等因素,這亦有助該品牌加強價格競爭力。
另方面,Tesla電動車儘管科技先進,其造工卻一直為人詬病,車身各部位往往出現縫隙不均、油漆粗糙等瑕疵,雖不影響安全,買家總覺不爽,也是不少駕駛者始終選擇傳統歐洲車或日本車的原因之一。然而,據多家國際汽車媒體評鑑,來自上海廠房的Tesla新車造工較美國廠房有明顯提高,至少在細節上達到合格水平,讓歐洲消費者樂於收貨。直至柏林廠房上月底開幕為止,Tesla在歐洲交付的新車絕大部分由上海廠房出口。
在上海廠房落成之前的2018年,Tesla全年產量僅25萬輛,未達致足以盈利的規模效益,該公司該年底市值僅約500億美元,現金流深陷緊張,經營持續性成疑。上海廠房協助Tesla大幅增加產能,首次實現盈利,而且當地政府不但把臨港黃金地皮「半賣半送」批予Tesla,更提供逾14億美元低息貸款,Tesla根本毋須墊付任何建廠開支,還可把部分資金調回美國周轉,可謂「又食又拎」。
由此看來,在上海設廠乃Tesla發展史上最關鍵里程碑之一,該公司今日市值超過1.1萬億美元,老闆馬斯克晉身全球首富,均有賴這一着。當然,商業離不開尋求互利,中國政府憑「築巢引鳳」成功複製「iPhone模式」,透過引入Tesla,培育電動車下游產業鏈及生態圈,促成理想、蔚來、小鵬等一批國產電動車品牌冒起,可算是各取所需。
然而,隨着上海下令「封控」抗疫,Tesla廠房自3月28日起停工,復產日期不斷推遲,最新消息是「封廠」直至本周四,但屆時能否如期解封似乎不樂觀。上海市政府本周一宣布,實行「封閉生產」的企業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可以恢復生產經營;惟據了解,Tesla廠房並非富士康那種「員工生活、工作、交通都在園區內」的封閉式管理設施,未必符合復工資格。
況且不論手機或電動車,皆牽涉成千上萬種零部件,假若部分供應商停擺,加以物流交通嚴重受阻,就算主廠房能夠復工也無濟於事。歐洲的Tesla電動車買家近日便陸續收到通知,新車交付須延遲最少一個月,換言之,車主暫時無法節省天然氣開支。儘管Tesla在德國柏林和美國得州的新廠房相繼落成,但產能爬坡需時,短期內不可能填補上海「清零」缺口。
長三角樞紐 封控影響巨
Tesla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上海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口,去年吞吐量達4700萬個標準櫃,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據官方公布,自3月28日「封控」以來,上海港口運作維持正常,貨船平均等泊時間少於24小時,平均等泊船舶少於10艘,網傳所謂「300艘貨船塞爆上海港」屬不實消息。可是,最大問題不在於碼頭擠塞與否,而在於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樞紐,一旦大規模「封控」,難免影響整個地區工業運作,牽一髮動全身。就像Tesla工廠停產,霎時沒有新車出廠,遑論裝進貨櫃運上貨船。
自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發以來,供應鏈混亂造成嚴重通脹壓力,後遺症至今仍在延續。正當各方期待「重啟經濟」之後,生產與物流逐步恢復正常,有助物價降溫,豈料近日上海再度被迫「躺平」,尤其俄烏戰爭已經帶動能源價格飆漲,兼逢工業品供應緊缺,勢必雪上加霜。美國聯儲局官員剛預告擬加快「縮表」,同時「孳息倒掛」(美國2年期國債孳息率高於10年期)凶兆乍現,反映市場憂慮聯儲局急劇加息很可能導致衰退,環球經濟復甦恐將波折重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