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將中國留在投資組合中」

 https://news.futunn.com/hk/post/10438570?src=3&report_type=market&report_id=178113&futusource=news_headline_list&level=1&data_ticket=1623047168475151

來源:巴倫週刊

作者:郭慧萍

海外資金對深度調整後的中概互聯網的抄底動作在加速進行。過去3個月,淨流入KWEB的資金超過40億美元,令其管理資金規模翻番。特別是在8月23日至29一週的淨流入就達到10.9億美元。

騰訊11級工程師魏夢如(化名)每天會多次查看騰訊的股價。這是她過去半年養成的習慣。看着股價從每股773港幣跌到421,反彈至520後又跌破450港幣,她的心情也跟着坐上了過山車。

因為員工持股計劃,魏夢如擁有了騰訊累計發放的1萬股員工股票。她把這些股票看作自己的未來基金,可以用這筆錢「提前退休或者去創業」。像魏夢如這樣的互聯網大廠員工不在少數。「最近同事聚在一起時,會不由自主地聊到股票,」她説,「大家都很沮喪,其實也不全是因為賬面損失。我們突然看不清騰訊的未來了。」

9月28日,騰訊又一次回購股票,數量為22萬股,購買資金約為103.7億港元。這是騰訊在9月份將近二十次回購中的一次。騰訊每次回購數量為20萬股左右。8月份,騰訊也進行了多次回購。

在持續的回購下,騰訊已脱離了8月份的階段性低位。截至9月29日收盤,騰訊已從低位反彈13%。但距離今年2月份的高位,仍有40%的差距。

某種程度上,對騰訊、阿里巴巴兩家互聯網巨頭的交易,反映了市場對中概科技股的信心,不僅僅因為騰訊和阿里巴巴目前是市值排名第二、第三的中國公司(注:台積電排名第一),也因為他們和很多中概股之間撇不開的關係——騰訊擁有滴滴,拼多多、美團、嗶哩嗶哩、京東、Sea、等一眾中概股公司的股份;而阿里巴巴則擁有中通、阿里健康、百世集團等公司的股票。

作為中國長期表現優秀的資產,中概科技股的回報率好於同期A股指數和恆生指數。但在今年,投資者昔日的掌中寶成了心頭痛,中概互聯被戲稱跌成了「中丐互憐」。Wind數據顯示,目前共有283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截至9月29日收盤,有45%的公司年內跌幅超過20%,回報率為正的公司佔比僅為24%。

同期,跟蹤中國互聯網相關行業上市公司表現的金瑞中國互聯網ETF(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 KWEB)跌去了34%,相比之下,納斯達克漲了14%。

與此同時,海外資金對深度調整後的中概互聯網的抄底動作也在加速進行。過去3個月,淨流入KWEB的資金超過40億美元,令其管理資金規模翻番。特別是在8月23日至29一週的淨流入就達到10.9億美元。

1、「深度折價」吸引抄底投資者

此時買入中概科技股的投資人理由很充分:股票看起來已經很便宜——即使是在近期的反彈之後。截至9月29日,金瑞中國互聯網ETF(KWEB)市盈率僅為18倍,而跟蹤納斯達克互聯網公司表現的Invesco QQQ Trust市盈率為46倍。

根據etfdb.com網站的數據,在6月28日至9月28日的三個月裏,KWEB的淨流入資金達到42.6億美元。目前,KWEB的最新淨資產規模接近68億美元,已超越貝萊德旗下持倉更為廣泛的iShares MSCI China ETF,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國ETF。

金瑞官網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來自歐洲和英國投資者尤其看好中國科技股在監管後的「深度折價」。

圖片

圖片來源:etfdb.com

一些資金也通過ETF和互聯互通機制湧入香港。截至9月28日,華夏恆生互聯網科技業ETF份額為181億份。易方達的中概互聯網ETF自7月以來,基金份額由102.5億份猛增至181.5億份,增幅高達77%;若從年初的26.8億份計算,基金份額更是大增超5倍。

在9月27日發佈的每週市場評論中,貝萊德首次認為,隨着中國增長放緩,政府已經開始放鬆監管力度,但貝萊德仍認為,監管部門將在中期內保持鷹派政策立場,以保證增長質量。與此同時,「對一些私營行業進行監管的速度和力度可能會放緩。」對中國的權益市場,貝萊德在戰術上從之前的中性轉變為謹慎看好。

根據美國證監會(SEC)網站的備案信息,貝萊德已提交安碩MSCI中國多行業科技ETF(iShares MSCI China Multisector Tech ETF)的發行説明書,該ETF將被動追蹤一箇中國科技股和科技相關股票的指數。

2、謹慎投資者等待監管政策底部信號

但在另一部分態度謹慎投資者看來,便宜未必是好買賣。

Gavekal Research的托馬斯·加特利(Thomas Gatley)在9月13日的一份説明中告訴客户,中國互聯網平台公司的股票交易價格約為每股追蹤收益的20倍,相比之下,2019年到2020年之間,這個數字大約為30倍,但「便宜的還可能更便宜」。他指出:「商業環境正在發生變化,目前還不清楚管理層會將公司的多少利潤分配給慈善捐款,也不清楚新的數據安全立法將如何被執行」,這些可能對互聯網平台的商業模式構成「重大威脅」。

一位國內頭部互聯網券商的媒體關係負責人也告訴《巴倫週刊》中文版,中概股「口風變了」,「以前,中概股請我們做一些PR曝光,喜歡強調自己市佔率多高、增速多快。現在,他們更願意從ESG的角度出發,講自己的社會貢獻、做了多少慈善。」

部分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針對互聯網平台巨頭的監管行動尚未結束,可能還需要六個月到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看到政策底部。

「結束當前技術監管週期的關鍵標誌可能包括: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完全符合監管要求後獲准進行首次公開招股、平台型企業僱員福利問題解決的清晰信號、或者有分量的政策制定者的講話。」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報告中指出。

這種不確定性使一些投資者對中概股退避三舍。「目前我們沒有哪個客户主動提出加倉中概股」,一家瑞士財富管理機構的資深副總裁告訴《巴倫週刊》中文版:「因為系統性風險太大。在現在節點上,我也不會推薦哪隻中概股給我的客户。如果非要配置的話,我頂多會推薦有中概股持倉的新興市場ETF,分散一下。」

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也在8月29日的一次線上會議上表示,中概股有可能會迎來階段性的反彈,但是「反彈的持續性不會很強,我們對這個板塊的行業政策風險和跨國監管風險的展望還是比較悲觀。」

3、「將中國留在投資組合中」

還有一些對中國長期持樂觀態度的投資者,雖然未必已經採取行動,但依然看好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中國公司的長期前景。他們認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與全球供應鏈和金融市場高度關聯的國家,無論發展前景是好是壞,其體量都大得不可忽視。

德意志財富管理公司美洲首席投資官Deepak Puri表示,就短線操作而言,「此時賣出為時已晚,買入為時尚早」,而從長遠來看,儘管中國的增長前景略有下降,但對於將投資回報作為主要動機的投資者來説,應當將政治和意識形態觀點放在一邊,「將中國留在投資組合中」。

方舟資本的凱西·伍德(Cathie Wood)在7月做出類似於清倉中概股的舉動後,重新建倉買入中概科技股。她在9月的一次視頻會議上説,她不打算放棄中國市場,因為這個國家如此專注於創新,而且「天生具有創業精神」。

景順新興市場基金(Invesco Developing Markets Fund Class A:ODMAX)的投資經理Justin Leverenz在北京出台各項監管政策之前,削減了對阿里巴巴的持倉。但他認為,很多投資者沒有意識到,中國的監管舉措對互聯網公司的現金流是有利的。

「雖然一些公司增速會降低,估值會被重新權衡,但互聯網公司將更加註重盈利能力,現金流會大大增加。」Leverenz告訴《巴倫週刊》。

諾亞控股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夏春也向《巴倫週刊》中文版表示,優秀的中國公司會持續獲得外資的青睞:「如果中國GDP長期保持5%以上增長的話,美國養老金或者州政府基金還是願意持有中國的優質資產,無論是從A股市場買入還是港股市場買入。」

編輯/lydia

免責聲明:本頁的繁體中文版由軟件翻譯,富途對翻譯信息的準確性或可靠性所造成的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