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黃國英專欄】如何處理炒股失誤

【黃國英專欄】如何處理炒股失誤(上)



據基金經理Barry Ritholtz近文轉述,《華爾街日報》在聖誕日刊載一個股海奇情故事:一名經紀人,某持股4,200天後,終於「打和」。如何在多年升市中,找到此一對象?原來是海嘯時期的塵封往事。

2008年3月,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股價已由前一年的紀錄高位171.51美元,跌至30美元。經紀買入100股一搏,僅希望其它機構以略高價錢收購。

豈料買家未出現,轉眼已要以2美元賣予JPMorgan(JPM),後來提價至10美元。經紀的持股換成JPMorgan股份,持有多年,累計總回報約翻三倍,終於返到家鄉。

雖然這故事所涉金額不大,只是一則趣聞,卻引起Ritholtz的興趣,聯絡多位著名基金經理、交易員,訪問他們如何處理失誤,避免演變成慘劇,得出七大建議:


1.避免將失誤合理化

Wolfe Research股票研究總監John Roque,要求手下分析員,有錯立即承認。他認為寫研究報告的分析員,如果有錯即認,反能贏得客戶尊敬。當論點不對,繼續找理由合理化,才是重大失誤。

機會成本以外,情緒上也會被該失誤影響。Roque指,交易員要考慮時間和精力是否全被失利倉位獨佔,以及是否花太多時間,合理化自己的舉動。

2.小心沉沒成本

Oaktree Captial Management的名家Howard Marks提到,出現損失時,買入的原價已無足輕重,那筆資金已自口袋遠走,關鍵在於今日該做甚麼。

對應前文的例子,30美元買入後跌至10美元,重點是如何投資餘下的10美元,未必因過往行動而一定要持有換回來的JPMorgan,直到「打和」為止。

3.跳出心理賬戶

另一基金經理Eddy Elfenbein認為,等待「打和」是一種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謬誤,未能善用資金。

他指,股票表現不會理會投資者的買入價。純粹因不想實現損失,而拒絕賣出的投資者,其實沒意識到損失早已發生,只是未被處理而已。

【黃國英專欄】如何處理炒股失誤(下)

4. 考慮機會成本

投資顧問Creative Planning的行政總裁Peter Mallouk表示,他會定期回顧持倉,然後自問:「今日會買入嗎?」如果不會,他就會沽出。他提醒投資者應著眼資本增值,而非純粹希望「打和」。

技術分析師J.C. Parets也有類似觀點,他會將所有持倉看成資金一樣,自問假設某持股現時變成現金,會買入原本同一隻股票,還是投資其它對象?如答案是後者,他會盡快換馬至當時更有信心的新目標。

5. 聆聽市場的聲音

DataTrek Research共同創辦人Nicholas Colas,建議投資者不要與股價鬥氣,不要在新低時買入、新高時沽空。這是他當基金經理時學到的教訓,「在趨勢面前擋路,隨時變成代價高昂的過失。」他建議在股票變成「自由落體」時,先靜候數日以至數周,讓股價穩定下來再算。每日創新高時,即使造淡也只宜小注。

6. 永遠要有撤退機制

Parets指有一個顯而易見,但常被忽視的動作,就是入場前先要知道到哪裏就離場,這包括成功與失敗的交易。他認為交易成功的關鍵,是無論情況如何發展,交易員都能妥善掌控如何全身而退。至於某一交易的打和點、進場成本,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慮。

7.從失誤汲取教訓

當出現失利交易,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不承認只會讓人未來損失更多,因為不接受代表難以進步,重犯機會極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