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又“懟”起來了?兩家券商分析師爭議拼多多

 

 又“懟”起來了? 兩家券商分析師爭議拼多多,國盛看空,卻成了國金的“笑料” 來源:資事堂
近日,國盛證券發出一篇看空拼多多的研報,直指這家公司“或火不過三年”。
發出後不久,另一家券商國金證券 (8.230, 0.05, 0.61%) 掀起“口水戰”,言辭異常犀利:“我不討厭看空拼多多的人;我討厭做事不認真的人!”
是的,兩家賣方機構公開懟了起來!
國金證券分析師更稱,國盛證券的看空研報成為當天私密群裡最大的“笑料”來源。
國盛:
拼多多股價有60%下行空間
11月25日,國盛證券發布首次覆蓋拼多多的研報,就給出減持評級,標題是“ 拼多多或火不過三年 ”。 (如下圖)

 

一般來說,國內券商的不看好相對含蓄,而國盛證券這次頗為直接,不僅是減持評級,給出的目標價(13.80美元/股)與研報記錄的當時股價33.99美元/股相比,有59.5%下行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33.99美元/股是11月22日(上週五)美股的收盤價。 而拼多多此前剛經歷過暴跌。
 
11月20日,拼多多剛因三季報巨虧暴跌22.89%。 11月19日的收盤價是40.72美元/股。
此後11月25日、11月26日,拼多多連續兩日上漲後,最新股價已達到36.98美元/股。
無論是暴跌前股價,還是最新股價,均與國盛證券分析師目標價相去甚遠!
 
高調唱空,理由頗多
 
國盛研報概要開篇即表示了核心觀點:“電商用渠道連接消費者與商家,拼多多在其中創造的真實價值非常有限。”
分析師分別從商品、渠道、用戶三個角度分析,為什麼認為拼多多體量雖大,卻沒有創造足夠真實價值。
 
從商品角度,拼多多的商品阿里京東都有,成本並未降低,C2M競爭力最弱。
拼多多上的商品成本並沒有比阿里京東更低,且其多數“爆款”在阿里京東上都有銷售,但阿里京東的商品被拼多多覆蓋的較少。 拼多多描述的“C2M”模式在電商領域尚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並且落後於阿里京東。 而未來拼多多C2M發展又缺少“膠水”,前景相比阿里京東也較為暗淡。
 
再看渠道,商家在拼多多賣貨渠道成本高於阿里京東,多相補貼吸引了商家。
那為什麼拼多多商品+渠道成本更高卻能更加“便宜”還能吸引商家呢?
主要源自於拼多多高額的營銷費用及虧損變相拉近了渠道成本的差距,使商家可以讓利微利經營。 一年多來,雖然規模大幅擴張,但從整體看的渠道總成本並未下降。 但隨著拼多多流量及物流成本上升,判斷拼多多平台上商家的利潤率將變得更低甚至無法盈利,影響將會逐漸顯現。
 
用戶角度來看,實為補貼出的“便宜”而來,真實價值缺失用戶留存困難。
拼多多為什麼可以累積4.8億用戶? 對拼多多的用戶調查顯示,72%的用戶選擇在拼多多購物的原因是“便宜”,而選擇品質保障的僅有2%,可見用戶選擇拼多多的核心原因就是“便宜”。 但補貼出的便宜築不起穩固的基本盤。
 
調查的拼多多用戶中,僅有19%會在商品價格一致的情況下留在拼多多購物,而36%會選擇京東。 況且,阿里與京東在成本及效率上都比拼多多具有優勢,做低價商品的能力更強,目前阿里的“便宜好貨”,京東的“京喜”已經與拼多多的價格帶高度重合,而千人千面的商品算法推薦,使用戶因“便宜”心理印象而建立的使用黏性顯著降低。
 
國金“開撕”國盛
 
11月26日晚間,國金證券傳媒與互聯網研究團隊的公眾號發文,標題為《 我不討厭看空拼多多的人;我討厭做事不認真的人 》。
作者署名為裴培。 公開資料顯示,裴培就職於國金證券,研究方向為傳媒。 他是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 曾在對沖基金Van Eck Global 從事新興市場研究,以及在獨立研究機構JL McGregor 從事新能源行業研究。 2009年加入光大證券 (11.180, 0.03, 0.27%) 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行業研究員。 2011年加入瑞信方正證券 (6.680, 0.04, 0.60%) (維權)有限責任公司。 曾就職於瑞銀證券。
 
文章開頭提到,當日傍晚,有朋友給他轉發了一份看空拼多多的報告。 “這當然不是歷史上第一份看空拼多多的報告,甚至不是今年第一份看空拼多多的報告;但是,它是中資券商發布的、用中文寫的,所以在華語圈子裡的傳播速度很快。”
 
朋友問他:“怎麼看?”
 
裴培的態度是,任何股票都是可以看空的——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愛奇藝、B站、小米、百度、網易,當然包括拼多多。
他討厭的不是某種觀點,而是做事不認真的態度:偷懶、不學習、投機取巧、拿刻板印象當真理,還語不驚人死不休。 這種人,在中國存在,在外國也存在;在互聯網行業存在,在投資圈存在,在路人甲乙丙丁中也存在。 很多人太不認真,太自以為是,他每天都能遇到這樣的人——不是在微信朋友圈遇到,就是在現實中遇到。
文中提到,這篇(看空)報告對收入增速(減速)的預測是“拍出來的”:明年下滑33%,後年下滑67%,這樣一共下滑100%?
 
關於明後年的收入增速(減速)的預測說法與國盛證券研報對收入增速的預估一致。

 
 

“互懟”背後是研究方法差異

 
從兩者的文章來看,顯然分析拼多多的方法頗有差異。
國盛證券在研報風險提示部分也提到一個風險是研究實驗方法存在誤差。
從研報內容看,國盛證券對拼多多的部分分析來源於用戶調查和分析產品。
例如,拼多多用戶選擇拼多多購物的原因是基於405位拼多多用戶調查。 拼多多用戶留存調查也是如此。
 


國盛研報中提到,在文中有一些對消費者的實驗調查,受條件的限制,只有不到1000人的樣本。 此外,阿里,京東,拼多多有數千萬的商品,雖然我們已經盡可能地採用各種方法去還原事實,但受限於技術等條件的限制,無法做到更全範圍,更全時點的覆蓋。
而國金證券傳媒與互聯網研究團隊的裴培的方法更多是和一線員工交流,以及真實體驗產品等等。
 
裴培提到,起初他也覺得拼多多是騙局,比如東西太便宜;界面太low;依靠微信群的玩法帶著濃厚的微商氣息;據說假貨很多;發展速度快到難以置信。
 
但是他與幾位就職於京東、唯品會、微信支付、小米電商等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朋友溝通了觀點,最後獲得了異口同聲的回答:“你錯了!拼多多能夠一路狂奔下去。”
 
他們列舉了多種理由:“五環外生意”還能做很久;微信的私域流量只有拼多多能有效利用;低價爆款邏輯特別適合獲取新客;品牌商需要一個天貓之外的渠道,等等。
 
而裴培強調,他尊重專業人士,尊重那些在第一線打拼多年、積累豐富經驗的人。
 
他不相信這樣的方法:在微信刷一些自媒體的軟文、黑文或新聞;通過凱盛、六度諮詢或者其他“專家服務網絡”,請到“大型互聯網公司中層專家”到自己的辦公室交流;通過App Annie等第三方數據商獲得的流水或用戶數據等等。

 他更相信這樣的方法:找幾個第一線的員工,或者公司戰略/投資方面的人,隨便聊聊在公司工作的感受,以及自己在做什麼。
 
他經常追問的是:消息是第一手的嗎? 是可靠的第二手嗎? 是通過多個信息源整理的嗎?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 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