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集體回憶ICQ 正式收檔的投資啓示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9%9B%86%E9%AB%94%E5%9B%9E%E6%86%B6icq-%E6%AD%A3%E5%BC%8F%E6%94%B6%E6%AA%94%E7%9A%84%E6%8A%95%E8%B3%87%E5%95%93%E7%A4%BA-011506100.html

即時通訊軟件ICQ曾是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ICQ經過幾次易手後都經不起時間洗禮,將於6月26日停止服務。從其身上可學到哪些投資智慧?

ICQ原由以色列公司Mirabilis開發,並於1996年推出,名稱取自英語I seek you諧音,意思是「我找你」。由於當年仍是用數據機(Modem)上網年代,即時通訊軟件是很嶄新亦很快風靡起來,眼見ICQ是新星,其時的網絡營運商美國線上公司(AOL)在1998年將其收購。ICQ推出幾年就迎來高峰,在2001年用戶差不多有1億。不過,之後有微軟的MSN(Windows Live Messenger)崛起,也搶佔了不少ICQ用戶,始終MSN有微軟支持,所以更易接觸龐大客戶,尤其是商業用戶,而MSN在功能、安全性及協作都優於ICQ。

事實上,主要在電腦用的ICQ生存空間進一步急劇萎縮是2007年iPhone面世,手機APP徹底改變了用戶使用習慣,而且Facebook等社交平台興起,所以即時通訊軟件的交友功能被取代,意味「病毒性」增長基因被奪走。科技一跟不上時代步伐漸漸會被遺忙。ICQ在2010年再出售予俄羅斯科技公司Mail.ru(後改名為VK),到2020年曾推出新版本,但未能扭轉敗局。

從ICQ歷史有兩點作為投資者應好好從中學習。

AOL當年收購ICQ其中一大原因是擴大市佔率,因為AOL Instant Messenger(AIM)是另一即時通訊軟件領頭羊。AOL可說是Web 1.0代表,幫助用戶連接上互連網,但收購ICQ只能擴大即時通訊軟件用戶版圖,未能捉到下一個時代風口。因此,可以見到市佔率即使再大,但跟不上用戶需求轉變也是徒然。

另外,從併購角度看,收購方如果未能因收購帶來協同效應,純是想搶佔市場而用溢價收購,對公司長遠發展未必有利。從被收購方來看,如果未能成功融入,很容易因為缺乏資源發展而漸消失,所以如果投資了一些公司將會被收購,如果不見金主提出有力發展藍圖,趁消息高位賣都是一個值考慮的選擇。

 

從ICQ及AOL身上看到,顯然科技公司不進則退,難以食老本。故此,目前能夠在Web 2.0時代成為霸主的科技巨頭,Meta Platforms(META)、Alphabet(GOOGL)、微軟(MSFT)及亞馬遜(AMZN)等不斷投資去發展下一代科技,當年投資雲業務,到目前亞馬遜及微軟步入收成期。

Meta 及Alphabet在早期不斷出錢收購有潛力競爭對手,而且是有很強互補作用,好像Meta收購Instagram及Whatsapp,Alphabet收購Youtube等。此外,擴大功能及流量變現都是這些科技公司較ICQ更強地方,好像Facebook及Instagram加入了視頻及電商功能,去切合用戶需求及免於脫節及提升生態圈。

另外不得不提騰訊(0700.HK),助騰訊崛起的QQ,設計及功能與ICQ相近。不過騰訊以QQ雄霸內地聊天市場後,就接連開發海量新產品及策動一系列併購,逐步發展成為科技巨企,論發展策略及商業規模,騰訊可說是完美擊敗ICQ。

科技公司需要有發展及變現思維,但如何在投資增長與盈利取得平衡都是很重要,而且投研發展要讓預見到未來商業及盈利模式,這對於公司股價才會有較大利好推動力。反過來,如果不斷擴大燒錢項目,會引起投資者擔心,就好像Meta近期情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