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廣東:未來五年重點發展海上風電、先進核能、氫能等八大工程

 http://www.dyhjw.com/gold/20200929-18825.html

 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科技廳等六部門近日下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首次全面系統地對該省新能源產業集群進行佈局,並提出各領域的發展目標和任務。《行動計劃》顯示,海上風電領跑工程、先進核能推進工程、天然氣發展利用提升工程、氫能產業鏈培育工程等八大工程被列入未來五年發展的“重中之重”。


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費大省,《行動計劃》提出,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太陽能等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建設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省內差異佈局的產業集聚區,助推能源清潔低碳化轉型。

 
廣東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約1850萬千瓦,氣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天然氣供應能力超過700億立方米,制氫規模約8萬噸,氫燃料電池約500萬千瓦,儲能規模約200萬千瓦;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300億元,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800億元。

 
《行動規劃》顯示,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5153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1614萬千瓦,氣電裝機2250萬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1289萬千瓦),較“十二五”末增長93%,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29%。其中,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實現規模化應用,核電裝機規模、天然氣儲備能力全國領先,海上風電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不過,“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明顯低於蘇浙魯等省份,天然氣開發利用水平還有待提高,地熱能、海洋能、天然氣水合物等資源豐富的新能源尚處於示範、試採階段,開發成本較高。”“電網建設不能滿足大規模新能源發電發展需求,粵東西北部分地市及縣區天然氣管網不完善。”

 
該文件提出,廣東目前新能源產業結構仍面臨挑戰,包括:一是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技術封鎖加劇。二是各省份競相將新能源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越發激烈。三是石油等傳統能源價格波動加劇,省內自產氣源少、天然氣利用成本處於全國高位。四是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軍事影響等約束趨緊,國家相關補貼政策退坡等,給新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行動方案》提出重點任務,有序推動新能源開發應用、著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建設產業創新平台、大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加快能源新基建。

 
比如,在核能領域,重點推進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究,加快海上小堆和鉛基快堆關鍵技術研發,推動海水淡化、制氫、餘熱再利用等綜合利用。廣州重點發展三代核電裝備製造,四代核電、核聚變裝置設計研發與先進製造;深圳、陽江、東莞、江門重點發展核電運行維護、先進燃料研製、核材料研發與檢測、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等產業;惠州、江門、湛江重點發展核電工程施工調試、核能綜合利用等產業。

 
在海上風電領域,重點開展低風速、大容量、抗颱風、防鹽霧風電機組技術攻關,加強主軸承研發製造,提升葉片設計及新材料研發應用,推進風電機組集成、遠距離輸電、新型風機基礎等技術研發。重點建設陽江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加快粵東海上風電海工、運維、科研及整機組裝基地建設。

 
氫能領域,推進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園、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和高明區等氫燃料電池產業園建設,建立廣深高溫燃料電池及系統研發製造基地,建立廣州、佛山、東莞、雲浮氫能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和惠州、茂名、東莞、湛江氫能製儲運產業集聚區。

 
八個重點工程囊括了海上風電、先進核能、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開採、氫能產業鍊等領域。
廣東省提出,充分利用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基本建成現已規劃的淺水區項目,開展省域深水區示範項目,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台省內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

 
此外,該省提出聚焦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設備製造,加快培育從氫氣製儲、加運、燃料電池電堆、關鍵零部件和動力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利用低溫氫燃料電池產業區域先發優勢,形成廣州-深圳-佛山-環大灣區核心區車用燃料電池產業集群。結合省內煉廠分佈,合理規劃沿海城市加氫站佈局。整合利用省內大型化工氫源,提升低成本氫源供給規模化水平。積極推進富餘核電和可再生能源製氫,拓寬氫源渠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