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畢老一文, 找來克魯明(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的轉載:
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明(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撰文,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誤判形勢發動了俄烏戰爭:普京誇大了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低估了烏克蘭的士氣和軍事實力,也沒有預料到民主國家的決心。
這篇名為《為什麼中國不能拯救俄羅斯的經濟?》的文章,核心是分析在西方的制裁背景下,中國能否成為俄羅斯的替代貿易伙伴,從而拯救俄羅斯的經濟?
文章分析了西方制裁對俄羅斯的影響,稱儘管西方還沒有阻止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銷售(美國政府3月8日已經宣佈禁止俄羅斯能源進口,同日英國政府宣佈將在本年內停止俄能源進口),但能源制裁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姿態。因為石油是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所以這只會稍稍改變貿易格局,而且美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只佔俄羅斯產量的5%左右。
但是西方將俄羅斯從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中踢出去卻是一件大事。俄羅斯出口商也許能把他們的東西運出國,但現在很難得到付款,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很難支付進口貨款。即使是法律允許的俄羅斯貿易似乎也在枯竭,因為西方公司擔心進一步的限制和政治反彈,於是開始了「自行制裁」。
文章稱,消費品缺失對俄羅斯的影響可能不會很大,但消費品只佔俄羅斯進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的是資本貨物、中間貨物(即用於生產其他貨物的部件)和原材料。這些都是俄羅斯維持其經濟運行所需要的,缺失可能會導致俄羅斯眾多重要行業的停滯。
文章的結論認為,西方的制裁將會極大影響俄羅斯貿易,但中國並不能給俄羅斯提供一條讓其免受影響的經濟生命線。理由一是中國雖然是經濟強國,但也無法提供俄羅斯所需的諸如西方製造的飛機零部件和高端半導體晶片等物品;二是雖然中國本身沒有加入制裁,但中國已經深深融入了世界經濟,這意味着中國的銀行和其他企業,會像西方企業一樣實施自行制裁;三是中俄兩國相距遙遠,貨物運輸是通過少數幾條已經超負荷運轉的鐵路路線展開的;四是中俄兩國經濟實力存在巨大差異。中國的經濟規模是俄羅斯的10倍,即便中俄結盟,俄羅斯也將是一個小夥伴,而這不是俄羅斯想要的。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和西方政商學界著名人士紛紛撰文,基本不看好俄羅斯的未來國運和普京本人的未來命運,克魯明的文章也維持了類似的分析。此外,也有大量分析文章在探討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和利弊得失問題。
歸納起來,觀點大致有三類:一是認為中國又一次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就如同當年的「9.11事件」一樣,成功轉移了西方的視線;二是認為普京的俄羅斯最後被國際社會徹底孤立,可能淪落為中國的經濟附庸;三是認為長期的戰爭和制裁最終導致普京政權垮台,一個親西方的莫斯科政權可能出現,當然這是中國所不樂見的。
目前,武斷判定俄羅斯的未來可能為時尚早,也可能僅僅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而已,但不難發現西方在此問題上所呈現的前瞻思維。
對中國而言,俄烏戰爭也確實是一個改變未來政治和地緣格局的重大事件,其影響遠超本世紀以來任何一場局部戰爭。戰爭宣告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的決裂,也表明俄羅斯的「西化之路」已經徹底失敗。中國應該抓住機會,變被動為主動,制定多個預案,並謀定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