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畢老林: 一注獨贏美股完勝 指數角度探討人性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911393/%E4%B8%80%E6%B3%A8%E7%8D%A8%E8%B4%8F%E7%BE%8E%E8%82%A1%E5%AE%8C%E5%8B%9D+%E6%8C%87%E6%95%B8%E8%A7%92%E5%BA%A6%E6%8E%A2%E8%A8%8E%E4%BA%BA%E6%80%A7

9月12日,周日。港股近年大幅跑輸美股,轉場作戰蔚然成風,許多人都想知道點解,惟意見莫衷一是。周末看了一篇從指數設計着眼的評論,認為坊間忽略了港美兩市的一個重要差別,那就是恒指對成份股佔比設有8%上限,且根據流通系數調整市值,操作上類似高拋低撈,既阻礙表現好的權重股「盡情發揮」,每逢季度檢討又變相令弱勢股獲得支持。

反觀美股,標普500指數按市值加權簡單直接,由於並未對成份股權重設限,無論領風騷的是哪個板塊哪類產業,標指都能充分體現強者愈強本色。

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觀點,但最大的takeaway不在解釋港美股市表現差異,而是投資者不難從標指的設計及特點,得到層次更深的啟發。

過去十餘年,美股一枝獨秀(至少指數層面如此),其他市場不管成熟或新興,只差輸多少條街而已。換句話說,後金融海嘯時期,一注獨贏買美股完勝;若只聚焦這個時間框架,分散押注各地股市,弊遠大於利。與其對港股落井下石,不如把範圍拉闊一點,從市值加權成王敗寇的本質,看能否為實戰一族帶來啟示。

市值加權勝者為王

幾年前,老畢看過由資產管理公司Longboard Funds發表的統計,針對1989至2015年合共14455隻美國個股總回報進行詳細對比,從中找出贏家和輸家,結果如【圖】所示,非常有趣。假設那是一個真實的投資組合,在這27年裏,80%股份(11513隻)整體而言對回報一無建樹,投資者的所有收穫皆由餘下20%股份(僅2942隻)貢獻。

二十幾年很長,企業興衰、股票更替不知凡幾。然而,同一情景引伸到標普500指數,也可發現類似現象:標指1989至2015年強達12倍的總回報,絕大部分由少數股份貢獻。由此足證,市值加權的本質就是汰弱留強,即所謂the cream rises to the top, the losers tend to fall by the wayside。從這個角度着眼,把標普500指數看作普天下規模最大的「動能投資策略」(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y),雖不中亦不遠矣。

恐跌畏高兩大障礙

話得說回頭,並非所有投資者都喜強惡弱,就如賭馬冷熱各有所好,沒有一種策略任何時候均可打遍天下無敵手。舉個例,老畢近日提及的英股、迷失長達30年的日股,乃至仍有一大班散戶不離不棄的港股,夠殘夠賤足以帶動弱勢市場偶爾翻身,可是多年前的高峰猶如一座座大山,突破甚難。

讀者可能會問,既有「二八法則」可依,專買贏家避開輸家,跑贏大市豈非易如反掌,compound下去發到蠟蠟令?然而,世上若真的存在這樣的必殺方程式,明星基金經理就不會買少見少了。老畢甚至覺得,彼得.林治(Peter Lynch)縱使東山再起,過去十二三年要跑贏年均回報16%(連股息再投資)的標指,成功機會也不會很高。

時代進步,交易工具不斷改善,着力篩掉那些爛泥扶唔上壁或估值離地離到上火星的股份,今時今日並非難事,但既然簡單買入標指基金便能享受少數贏家在回報上極不對稱的貢獻,一般股民自應捨難取易,策略愈簡單,長遠跑贏專業投資者的概率反而愈高。

若要老畢單找一點而論,我會從人性角度討論這個話題。投資者大都有恐跌及畏高兩大心理障礙,別人恐懼時貪婪固然難乎其難,看着強勢股一漲再漲而有糊唔食,同樣極不容易。試問,有多少主動型投資者在蘋果、亞馬遜、Facebook、Alphabet等科網龍頭市值翻倍再翻倍中坐足全程,一蚊唔知變幾多蚊?

唔覺唔覺坐到大賺

更重要的是,股民滿手蟹貨時,總是一廂情願等運到;好股則升少少便急急腳套現,止賺唔止蝕乃散戶通病。標普500指數其實沒什麼特別,但收費低、透明度高種種優點加在一起,恐怕也不及簡單的市值加權有助投資者克服心理盲點,唔覺唔覺坐到大賺般來得實際。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