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畢老林: 高息重臨的積極效應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526164/%E9%AB%98%E6%81%AF%E9%87%8D%E8%87%A8%E7%9A%84%E7%A9%8D%E6%A5%B5%E6%95%88%E6%87%89

8月3日,周四。高息年代重臨,新一批面向長者的銀色債券近日登場,「保底息」達5厘,認購空前熱烈。有媒體打蛇隨棍上,重提政府為推動綠色金融,於去年5月發行首批零售綠債[上市代號(04252),2025年5月到期],當時美國啟動加息不久,「保底息」僅2.5厘,在緊縮周期中價格更持續下跌,最新(周四收市)造96.45元,較發行價100元低水3.55%。

綠債到期後可悉數取回本金,若樂意鎖定資金近兩年,在二手市場以現價買入並持有至到期,年化總回報(連利息)僅略遜新一批銀債。

解謎團要接地氣

美國長債孳息率近日回升,綠債價格喘定與否難說得很,現在是否最佳出手時機,見仁見智。重要的是,媒體於不同零售債券中貨比三家,個別銀行又力推高息定存搶錢,與幾年前相比恍如兩個世界。由此可見,利率正常化不僅意味供樓負擔增加、消費動力減弱,隨着安全資產普遍能提供吸引收益,投資者不用再為追求回報而多冒風險,從這點着眼,「息魔」背後受惠者眾。

環球貨幣政策從去年初起急劇轉向,日本除外,發達國家早就陸續告別超寬鬆。在這一年多來,輿論偏重激進緊縮對經濟消極的一面,但以美國為例,聯儲局16個月內合共加息11次,經濟依舊欣欣向榮,就業強勁消費不墜,令不少專家嘖嘖稱奇。然而,他們若願意拋開數學模型,多吃一點人間煙火,所謂謎團說不定便能迎刃而解。

利率分布看供樓

《華爾街日報》最近走遍全美各地,一探小投資者對高息重臨的真實感受,當中一人回應時喜上眉梢,暢談夫妻兩在政府網站直接購買短期國庫票據,年息率高達5.5厘,非但跑贏從峰值大幅回落的通脹,且高於低息時期早已鎖定的樓按息率,十多年來感覺從未如此良好。

美國30年定息按揭目前逼近7厘,惟置業時間有先有後,還款負擔視乎什麼時候「上車」。證諸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統計,美國家庭置業率約66%,但按息6厘以上佔供款人比率僅3.7%,反映多數業主皆在幣策仍然寬鬆時入市或作再融資安排。

從【圖】可見,在未償還樓按貸款分布中,91%於5厘以下鎖定息率(20.3% + 26% + 44.7% = 91%);4厘以下置業者超過七成(26% + 44.7% = 70.7%);至於3厘以下鎖定超低息的「幸運兒」,佔整體供樓人數亦達26%,即四中有一,比率絕對不低。

感覺超爽不奇怪

美國樓價在疫情爆發後急升,疊加聯儲局重手加息抗擊通脹,大批準買家被擠出市場,但通過上述按利率劃分的供樓人士對比,不難看到寬鬆期置業的家庭既受惠於低息,又能在近年物業升值中享受財富效應,有「閒錢」還可泊進短期國庫票據穩袋5厘,毋須像金融海嘯後十餘年那樣,要獲取回報,捨股票恐別無選擇。更何況,美股本身破頂在望,種種因素加在一起,家庭財富較疫前毫不遜色,難怪前述那對夫婦受訪時感覺超爽。

經濟學家若能「多接地氣」,該明白加息對經濟影響遠不如估計嚴重,美國抗緊縮能力超乎想像,實非他們所說般不可思議。

正常化利多於弊

這當然不等於說,孳息曲線倒掛預示經濟衰退徹底失效,兼且加息的滯後效應尚待觀察,好日子能維持多久,大家都係靠估;惟到目前為止,定息工具(fixed-income)終於能提供理想收益,美股差不多盡數收復去年失地,香港市民也不用再因存錢入銀行買唔到個麵包食而破口大罵,就連「鴿王」日本都在謹慎地為退出超寬鬆政策鋪路,全球負孳息債券幾近絕跡,以往「貼錢」幫人融資的荒謬現象不復存在。條數計落,利率正常化利多於弊,更非當初想像般可怕。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