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現金為王vs機會成本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541515/%E7%8F%BE%E9%87%91%E7%82%BA%E7%8E%8Bvs%E6%A9%9F%E6%9C%83%E6%88%90%E6%9C%AC

8月22日,周二。中國風險和債息上揚,毫無疑問是夏季步入尾聲的兩大市場焦點。眼見中港股市弱過藥煲,大行高盛踩多中資股兩腳,三個月內兩度下調MSCI中國指數目標,以內房債務風險可能波及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為理由,把該指數未來12個月目標由70降至67,每股盈利增長預測則從14%削至11%。

回想今年初,投資者熱烈憧憬內地結束防疫清零後全面復常,中國經濟強勁復甦帶動全球欣欣向榮。隨着外資蜂擁流入中港,投行動作敏捷,連番上調恒指目標。大半年過去了,內房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復甦變成了救市,當局刺激經濟措施雖接二連三,卻始終停留在敲邊鼓層面,真正有助提振信心的大招一直只聞樓梯響;所謂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順勢而為乃投行慣性,加碼唱淡理所當然。

這令老畢想到,投資有兩難,第一自然是未來無法預測,但即使「水晶球」牢牢掌握在手裏,市場反應往往出乎意料,結果與想像南轅北轍。

先說第一點,過去數月壞消息滿天飛,徹底粉碎投資者對中國經濟迅速復甦的期望,鐘擺且由一個極端奔向另一極端,龍頭房企連環爆雷,市場由憧憬中國引領全球步入新一輪繁榮,變成祈求內地化險為夷,逃過所謂的雷曼時刻。

聯儲局沒顏面邀功

反觀美國,投資者經歷的卻是另一番「諷刺」。聯儲局去年3月啟動緊縮周期,先後11次加息合共5.25厘,原意是透過抑制需求馴服通脹。事隔一年半,美國物價升勢確實明顯放緩,決策者正在盤算什麼時刻叫停加息。

表面看來,通脹降溫與聯儲局不惜代價加息收水息息相關,經濟學家亦普遍預期,面對40年來最猛惡的緊縮周期,經濟衰退無可避免。然而,到目前為止,結果恰恰相反,美國就業、消費非但熱度不減,按照亞特蘭大聯儲銀行GDPNow模型推算,今年第三季經濟增長將達5.8%,以成熟經濟體而論,強得令人咋舌。最終有冇咁勁尚待證實,惟縱然打個五折,也猶如在聯儲局臉上摑一巴掌,皆因激進緊縮拖不垮經濟儘管皆大歡喜,但連環加息經濟活動反而升溫,跟決策者當初設想背道而馳,哪怕軟着陸願景成真,一眾官員恐怕也沒顏面邀功。

美國經濟表現固然遠勝預期,市場反應亦出乎許多投資者意料之外。在不少人眼中,性質等同現金的短期國庫票據回報之高多年未見,且獲畢非德及馬斯克兩位大神加持,2023年堪稱「現金為主」。證諸EFPR資金流向數據,年初以來流入環球貨幣市場基金的淨額高達9250億美元,超越疫襲全球的2020年全年。股票基金同期淨流入金額僅833億美元,當中與美股相關的互惠基金及ETF更錄得132億美元淨流出。由此可見,擁抱現金在今年成為眾多投資者的選項,股票吸金量無法相比。

市場反應無從捉摸

持有現金的「風險」來自通脹,但更不容忽視的是機會成本。沿此路進,名副其實現金為王的年份,應是美國上個加息周期的最後一年,也就是2018年。從【圖】可見,前總統特朗普向中國發動貿易戰,疊加聯儲局同年四度調高利率,雙重打擊下,絕大部分資產類別難逃一跌,現金「完勝」,且四分一世紀以來首次跑贏所有資產。反觀今年,各資產類別贏多輸少,揸茄殊雖有覺好瞓兼回報不俗,可是與其他選項尤其美股相比,機會成本不輕。

不同資產風險屬性各異,單着眼回報自然大大不妥,但上述對比足以說明,預測未來極難,判斷市場反應更難。美國10年期債息近日升穿4.3厘,對上一次見此水平乃去年10月的事,美股差不多同時見底。

輕舉妄動換來驚嚇

債息此番重遊舊地,股市已是兩個世界,期間聯儲局6度加息,惟對利率敏感的科技股獨挑大樑領漲,中間雖有人工智能(AI)橫空出世、市場斷斷續續押注減息等因素左右行情,但單從結果出發,科技股與利率的逆向關係並非想像般強。華爾街本月回調,適逢債息急升,與科技股負相關會否重新確立,有待時間證明。

老畢想說的是,即使去年3月預知美國政策利率18個月內從零飆至5厘以上,市場反應也無從捉摸,單憑感覺動輒All-out或狂買Put造淡,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最終換來的往往不是安心而是驚嚇。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