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畢老林: 大行齊唱淡 芬佬愛美股 科企再度領軍合理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972602/%E5%A4%A7%E8%A1%8C%E9%BD%8A%E5%94%B1%E6%B7%A1+%E8%8A%AC%E4%BD%AC%E6%84%9B%E7%BE%8E%E8%82%A1

11月22日,周一。美股納指上周五首次以高於萬六點收市,標普500指數略低於四千七,惟較周四歷史收市高位僅微跌0.1%,濕濕碎也;反而道指及追蹤小型股表現的羅素2000指數有點跟不上,從新舊經濟/風險胃納角度着眼,風光背後不無隱憂。

負面因素講來講去三幅被,不外乎通脹、利率、聯儲局考慮加快收水等,兜兜轉轉恐怕悶親讀者。有趣的是,媒體只關注物價走向,甚少從另一角度探討民生。以美國GDP去年經歷過史上最嚴重季度倒退而論,美國人消費力之強已超乎想像。勞工短缺迫使僱主加薪聘人留員,雖未必追得上物價漲幅,但打工仔重拾議價能力,何嘗不是風水輪流轉?

凡事不能單看一面

從個人財務出發,美國樓價一再創新高、信用卡負債下降,401(k)戶口結餘隨資產牛市水漲船高,不管物價急升是否短暫現象,這些因素都不容忽視。

過去十餘年,央行印鈔印不出通脹,決策者幾乎要開口請求政府在財政刺激方面多出點力,換來的是一盆盆冷水。世紀疫禍改變一切,如今宏觀經濟好像由一個極端奔向另一極端,抗疫期間政府派錢紓困,民眾多謝都冇聲,通脹升溫荷包「縮水」,個個卻爭住同拜登算賬。人類天性輸打贏要,可是那並非重點,凡事不能單看一面才是。

大家若有留意華爾街大行對明年投資市場的展望,應發現策略師以不同形式唱淡美股,當中大摩威爾遜(Mike Wilson)建議棄美取歐日,標指明年底睇4400點,低於目前水平。整體而言,大行平均預測標指將以4840點結束2022年,以上周五收市4697點為準,上望空間僅3%,即使不是歷來最悲觀,過去四分一世紀仍以眼前最淡。然而,就如談論通脹對民生影響不能忽略個人財務狀況,大行唱淡美股,除了理據本身是否具說服力外,更重要的是針對矛盾之處提出質疑。

近日有三位聯儲局高層暗示,決策者將在12月會議上討論加快收水步伐,為提前加息創造條件。通脹與利率是目前市場眼中的兩大風險,但宏觀環境擺在眼前,投資者「賭」的是貨幣政策怎樣回應。

細味大摩策略師威爾遜的言論,着眼點似乎不在這裏,皆因他預期聯儲局不會於2023年前調高利率。在此君看來,通脹升溫本身便足以令科技巨企等指數重磅股逐漸失去支持,美股長期一枝獨秀的局面恐無以為繼。

穩膽仍取美股

聽落有幾分道理,惟美國通脹率已突破6%,資金反而加快回流龍頭科企,納指率先破頂,這又如何解釋?歐洲疫情惡化也許是一大藉口,但從債市表現可見,長期利率連月窄幅橫行,對來勢洶洶的通脹始終沒多大反應,莫說十年期債息像部分炒家期望般穿2上3(厘),就連今年3月高位(約1.77厘)亦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足證,通脹勢頭強勁是一回事,市場反應又是另一回事。單看宏觀環境,直覺告訴大家應避開科技巨企甚至美股,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反其道而行才有運行。經過那麼多年輸機會成本,基金經理已不信均值回歸,這邊廂大行睇淡美股明年表現,芬佬卻在另一面加重美股持倉,美銀本月環球基金經理調查顯示,超配比例創2013年8月以來新高。從指數層面出發,歐日股市或許偶爾會因估值修正等因素跑贏美股,但只怕沒多少專業投資者樂意押重注趨勢持久,十之八九在配置上不會放棄繼續以美股做「膽」。

科企再度領軍合理

走筆至此,消息傳來美國總統拜登決定提名鮑威爾連任聯儲局主席,其挑戰者布雷納德則出任副主席,未來四年由這個「夢幻組合」領導央行。老畢第一個感覺是,拖了那麼多天,維穩依然壓倒一切,惟續執帥印的鮑公仍要回答債市一大疑問。

長債息率對通脹反應冷淡,到底因為:一、物價高企日子雖比想像長,但再捱一陣終會回落,債市對通脹短暫的信念從未真正動搖?抑或二、投資者想得更遠,長短債息差持續收窄意味市場相信央行不惜以摧毀需求換取物價回落,反映的是對經濟前景的憂慮。不論哪個情景更接近事實,沿着這個方向思考,科技巨企再度領軍便顯得合乎情理。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