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有兩篇報道與軟銀有關,第一是將出售旗下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予美國晶片商輝達(Nvidia),作價400億美元以上;第二是知情人士透露,軟銀向投資者解釋大手買入的認購期權,並非超高風險的高槓桿投機操作,而是相對保守的遠期call spread,集中在流通量高的龍頭股份。
兩則新聞加在一起,對市場氣氛頗有幫助。軟銀出售ARM有巨額資金回籠,可以加強公司持倉的防守力,據報投入幾十億美元去買Call,注碼當然不算細,但對比龍頭科網股的市值,其實不是太離譜,用call spread的話,實際槓桿要再打了一個折扣,進一步說明上星期市場的反應是太過敏感。
今次股市中所謂獵鯨行動,看來要告一段落,科技股可望反覆回升。不少投資者猶有餘悸,因此升勢不會戲劇性一步到位,正好讓有耐性的投資者分注吸納。
軟銀持有ARM約4年,獲利未夠三成,以期間科技股的整體表現作比較,回報差強人意,加上在Uber及WeWork失利連連,難怪會把心一橫,索性在二級市場直接博股票升就算。不過,這個行為始終有違投資者的期望,無端端由私募基金變成對沖基金,既難以令人信服能夠勝任,亦有藥石亂投急於追數的感覺。
假如大手買Call的是索羅斯,就算大家無興趣跟,亦不會恍如當頭棒喝,忽然醒悟早前科技股喪升,是由心急投機博大霧的資金所推動,引發拆倉潮,由此可見軟銀形象之低落。所以小注趁高沽空了軟銀,當做考考眼光。
唯一死穴是軟銀私有化而已,否則以執行能力而言,股價必然跑輸大市。
當然主菜依然是重新積極追回納指期貨及科技股,希望重回正軌。
每次科技股調整,總有不少人相當高興,避開了高位中伏。可是只有很少人能夠把握調整入市的機會,下跌時不敢買,回升後又不想買。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在股價調整之後,設置一個追買位,否則很可能永遠得個睇字,和科技股大浪絕緣。
基金持有輝達及沽空軟銀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