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高天佑【新聞點評】「林鄭plan」伏已中 救市靠「高才通」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6%9E%97%E9%84%ADplan-%E4%BC%8F%E5%B7%B2%E4%B8%AD-%E6%95%91%E5%B8%82%E9%9D%A0-%E9%AB%98%E6%89%8D%E9%80%9A-192500677.html

隨着樓價回落,本港負資產按揭個案急增至逾1.2萬宗,創2005年以來新高,當中不乏過去幾年採用「林鄭plan」上車的苦主。然而,有別於1997年至2003年,目前失業率偏低,打工仔不至於「山窮水盡」,樓市暫未出現斷供危機。市場關注財爺陳茂波2月22日宣讀的《財政預算案》會否「減辣」,例如可考慮讓「高才通」免辣買樓,但若該人士未住滿7年便離港,則須按比例補繳辣稅。

負資產勁飆 斷供有手尾

若單從數字看,本港負資產惡化情況可謂驚人,由去年第三季僅533宗,激增至(據金管局最新公布)第四季的12164宗,按季跳升22倍。這亦意味截至去年底,全港至少有1.2萬名供樓人士,其手持物業的最新估值低於該物業的按揭貸款餘額。負資產業主萬一斷供,銀行有權收回單位拍賣,屆時業主還須補繳差價,可見負資產是有手尾跟的。

就像本港樓市自1997年由癲狂陷入低迷,負資產個案在2003年高峰期達到10.56萬宗,當時失業、破產甚至「燒炭」等悲慘事件時有所聞。

惟相比起1997年至2003年時期,與現今樓市及宏觀經濟環境存在兩大根本性差異。首先,廿幾年前那段蕭條日子,本港經濟名副其實「搵食艱難」、「人浮於事」,失業率曾攀升至8.3%,連公務員也要減薪及縮減崗位,市民為飯碗憂愁。不少業主遭受負資產和失業雙重打擊,加以當時實際按揭利率高達7厘,供樓負擔沉重,無奈索性斷供;銀行收回物業後平價拍賣,又為樓市帶來進一步沽壓,構成惡性循環。

反觀今時今日,本港最新失業率徘徊3.5%,接近全民就業,勞工市場最大挑戰是「請人難」,「打工仔惡過老闆」,大部分人飯碗無憂。儘管筆者去年在〈香港加薪危機〉一文指出,目前就業市道熾熱頗大程度與移民潮有關(數以十萬勞動人口流失),長遠對本港經濟未必是好事;但至少在短期而言,供樓人士即使淪為負資產一族,只要繼續有工做、有糧出,尚可維持每月供樓,避免斷供及被收樓。據金管局統計,截至去年底,按揭貸款拖欠比率僅0.06%,拖欠3個月以上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個案為零。

其次,在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來臨前,本港樓市炒風極為熾熱,短炒及「摸貨」(在簽署臨約後、正式成交前,把物業快速轉手)風氣盛行,按揭貸款比率更往往高達90%至95%,這些情況無疑加劇了後來樓市崩潰之慘烈程度。汲取當年教訓,港府及金管局自2009年起不斷引入「逆周期」措施,包括限制「摸貨」、調高印花稅、增設辣招稅、下調按揭比率、加強壓力測試等等。

建基於上述「逆周期」措施,近年樓市「短炒」基本上絕跡,整體按揭貸款比率亦遠低於九十年代,業主供款能力則相當頑強(申請按揭前須接受「壓測」)。例如1200萬元和1600萬元以上物業,現時最多只可借取六成和五成貸款,鑑於樓價從高位回落不足兩成,這些物業距離「負資產」仍然有緩衝條件。

正因如此,最新出現的逾1.2萬宗負資產個案,相信絕大部分來自按揭比率較高的中低價物業。尤其是2019年10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宣布放寬按揭保險計劃門檻,讓800萬元以下和1000萬元以下物業分別可借取九成和八成按揭,該措施被市場稱為「林鄭plan」。當時本港樓市仍處高位,特首此舉原意為協助市民上車,惟「借到盡」總會有風險。

舉例說,若有人在2019年底至2021年初樓市高位選擇「林鄭plan」,「借盡九成」購買700萬至800萬元物業,現在極可能已經變成負資產,淪為樓市「中伏」苦主。至於「借八成」購買900萬至1000萬元物業的業主,恐亦在「正負」邊緣浮游,難以安枕。

專才退辣稅 可先免後徵

誠然,縱使樓價回落、負資產個案飆升,但只要就業市場強勁及仍受「逆周期」措施罩住,整體樓市尚未出現全面崩盤危機,跟1997年至2003年不可同日而語。目下最重要是避免情況惡化,一方面寄望通關、復常後經濟基調向好,同時政府或可調節部分「逆周期」限制,為樓市增加「呼吸空間」,效果猶勝「林鄭plan」。

財爺陳茂波將於22日宣讀《財政預算案》,部分政黨建議「全面撤辣」(取消BSD、SSD等辣招稅),惟據估計當局傾向於「微調」。值得留意,特首李家超去年10月在《施政報告》推出「專才退稅」措施,讓合資格境外人才住滿7年並成為永久性居民後,可獲退還全部BSD和AVD(新從價印花稅)稅款;不少市場人士都認為此招有優化空間,可改為「先免後徵」,即讓境外人才在買樓時便免繳辣稅,倘他們最終未住滿7年就離港,才需要按比例補稅。

港府擬藉「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政策,每年引進至少3.5萬名人才,這些人才都有居住以至置業需求;透過「先免後徵」便利買樓措施,既有助他們安心留港打拚,亦可為樓市帶來及時支撐,堪稱一舉兩得,值得當局認真考慮。

高天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