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在發出中俄戰略合作「無上限」的宣言一年後,北京現在試圖說服世界相信它可以承擔起推動俄烏戰爭結束的中立人角色。不過要讓其他國家采信這點絕非易事。
中國國務委員王毅料將在未來幾天訪問莫斯科,此前他提出會公佈一份結束戰爭的新和平方案。北京的這番努力在華盛頓眼中卻是另一番做派,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責中方一邊說自己沒有越界,一面卻在悄悄權衡是否要提供武器給俄羅斯。
上周末在慕尼黑的會談中布林肯與王毅沒有達成多少共識,表明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矛盾並不僅限於氣球事件。俄烏戰爭現在成為雙方塑造全球敘事的關鍵問題,尤其是當戰爭疲勞開始蔓延到其他國家的情況下。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affaello Pantucci表示,「我不懷疑北京希望實現和平的願望,但我依然認為這個提議似乎不可思議,如果要讓它變得可信,中國必須要表現的像個獨立的調停者。可是顯然中國已經在這場衝突中選邊站了」。
自從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迄今尚未與烏總統澤連斯基交談過, 倒是與俄羅斯普丁談話了四次左右。北京還一再捍衛俄羅斯發動戰爭的某些理由,最突出的是抵制北約擴張。與此同時,中方堅稱對入侵行動本身不支持。
過去幾個月裡,這種策略正在使北京付出更高代價。除了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短期損害外,中國越來越被美國和歐洲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美歐認為必須遏制其控制台灣的野心,這使得北京更容易受到多邊出口管制、投資限制和其他可能阻礙其長期成長前景的措施影響。
王毅說中方將發表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雖然沒有透露細節,但王毅稱其中包括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保障民用核設施安全,反對使用生化武器。這個提議幾乎立刻遭到了參加慕尼黑會議的其他一些官員的質疑,德國外長Annalena Baerbock稱,俄羅斯軍隊撤出烏克蘭必須是任何和平協議的先決條件。
她說,「公正的和平並不意味著讓侵略者得到獎賞」。
據不願具名的知情歐洲官員透露,中方的計畫書中預計將包括呼籲停火和暫停向烏克蘭交付武器。他們表示,美國及其盟國認為普丁可能會在周二的莫斯科演講中表達類似觀點,並可能在2月24日提交一份交由聯合國決議的草案,以對抗烏克蘭支持者們提出的另一份草案,後者要求俄羅斯撤軍並結束敵對行動。
前景渺茫
知情人士說,儘管中國的和平計畫似乎沒有什麼成功的可能,但美國盟友擔心該提議可能引起開發中國家共鳴,並可能在聯合國吸引部分選票。美國和歐洲以外的許多國家拒絕加入對俄制裁,呼籲進行談判並達成可能的停火協議。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澤連斯基和其他烏克蘭官員敦促友好國家加快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彈藥,德國總理朔爾茨呼籲其他國家更快交付坦克。令人擔憂的是彈藥供應正在減少,因為烏克蘭和俄羅斯軍隊每天要消耗數萬枚砲彈。
對中國而言,和平方案有助於將習近平樹立為一名全球政治家,同時也能讓最後結果朝著有利於北京的方向發展。慕尼黑會議上一些中國與會者對美國及其盟友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一黨大為驚訝,他們強調反駁這種說法的必要性。
雖然自開戰以來北京向普丁提供了外交支持,但最近中國外交官一直在設法與莫斯科保持一定距離。在1月初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通話中, 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稱兩國關係建立在「三不」基礎上,即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
職務比秦剛更高秦的王毅在慕尼黑會議上也使用了這種措辭。雖然宣稱不接受美國對中俄關係「指手畫腳甚至脅迫施壓」,但王毅也強調「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是兩個獨立國家主權範圍之內的事情」。
不結盟
中國政策研究機構全球化智庫的創始人王輝耀表示,對「不結盟」的強調說明北京正在調整其對俄政策,這點被美國和歐洲忽視了。
現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的退役大校周波表示,所謂友誼無上限只是一種修辭說法,不應該光從字面理解。
這次也參加了慕尼黑會議的周波說,西方國家對這種友誼無上限的的描述非常警覺,他個人對西方如此敏感很驚訝。其認為,中國與鄰國發展良好關係是自然而然的。
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表明民主國家必須捍衛自身,抵抗專制修正主義,報告中幾乎每章都提到了中國。
在一個公開討論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少將姚雲竹就這種論調提出反對。在回答一個有關對獨裁國家核武器透明度擔憂的問題時,她拒絕這樣的設問。
其表示,不應該進行所謂民主核武器與專制核武器這樣的區分對立,核武器的對立面是全人類。
原文標題China Looks to Convince World It Can Broker Russia-Ukraine Peace
--聯合報導 Colum Murphy、Rebecca Choong Wilkins、Arne Delfs、Alberto Nardelli.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